女性健康

各地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

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 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 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大中華地區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 晚十一(農曆鬼節)”。 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 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 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 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 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 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

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余萬之多, 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此外, 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 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 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 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 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 對上海人而言, 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 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 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 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 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 方式是, 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 先祭拜土地神, 然後祭拜祖先。 祭拜完後在墳墓上, 用小石頭壓上“墓紙”, 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

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 只吃冷的潤餅, 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 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山西 [6]

清明節上墳, 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 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 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 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 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 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 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 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 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 舊俗上墳要帶酒肴, 祭畢祖先, 便在墳地裡飲食, 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晉南的聞喜等地, 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 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

晉中的介休等地, 上墳時供品為面餅, 形如盤蛇。 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裡, 吹曬乾以後再吃。 老人們講究可治病, 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 回家時要拔些麥苗, 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 晉北地區多插柳條。 還有的地方, 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 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 稱為子福。 取意子孫多福, 全憑祖宗保佑。 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 切薄塊灌湯而食。 鏟萎蕤草, 在炕席上搓拉, 名曰驅蠍。 晉東南地區, 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 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 習慣生黑豆芽, 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 晉西北地方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 俗稱“攤黃兒”, 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

要接女邀婿, 俗稱“清新火”。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 港人會到祖先墳前, 焚燒香燭、冥鏹, 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 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 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 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 中港邊界縱然自從國共內戰結束, 中共執政之後守護深嚴, 但每逢清明, 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 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 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 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 以祭祖為藉口回鄉, 人人身穿多層衣服, 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 用以接濟鄉間親友, 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 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

有人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 放火燒雜草, 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林大火, 備受社會關注。 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 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

臺灣中國幅員遼闊, 南北氣候不一, 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 有二月初二的, 也有三月初三的。 臺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 臺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曆三月初三。 臺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 臺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 日期由每家自定, 一直到清明為止。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 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 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 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

祭禮相當隆重, 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 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 還得放一遝在墓碑上。 這個儀式俗稱“掛紙”, 是獻給祖先的錢。 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 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 蛋殼就撒在墓地上, 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掃墓的同時, 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 一方面是慰勞, 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 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 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 掃墓時要整修墳墓, 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 回家時再帶回家, 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臺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新加坡地區

東南亞地區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其形成與華僑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正是為了處理同胞的身後事,早年闖蕩南洋的華人共同湊錢置地,建“義山”(免費公墓),蓋大伯公(土地神)廟,以實現共同的祭祖願望,由此逐漸形成對東南亞華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鄉會館文化。

不過,在華人約占總人口75%的新加坡,由於土地資源有限,政府自1960年代起採取了移風易俗的措施,宣導華人改土葬為火葬,並在郊區建造了大型骨灰甕安置所,市區內的墳場因此漸漸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買一處政府提供的墳地約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約合1.52新元),不僅費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華人至今仍按照傳統儀式掃墓,多半為閩南儀式。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多會舉家出行,親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滿一、兩輛小貨車浩浩蕩蕩去掃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壓上墓紙,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當場將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會準備五牲祭拜祖先,當中少不了蛤、螃蟹、雞、鴨等。祭拜完畢便當場剝蛤吃,然後把蛤殼丟在墳前,表示子孫已來掃過墓。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屋(家鄉)做清明不?”

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臺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新加坡地區

東南亞地區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其形成與華僑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正是為了處理同胞的身後事,早年闖蕩南洋的華人共同湊錢置地,建“義山”(免費公墓),蓋大伯公(土地神)廟,以實現共同的祭祖願望,由此逐漸形成對東南亞華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鄉會館文化。

不過,在華人約占總人口75%的新加坡,由於土地資源有限,政府自1960年代起採取了移風易俗的措施,宣導華人改土葬為火葬,並在郊區建造了大型骨灰甕安置所,市區內的墳場因此漸漸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買一處政府提供的墳地約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約合1.52新元),不僅費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華人至今仍按照傳統儀式掃墓,多半為閩南儀式。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多會舉家出行,親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滿一、兩輛小貨車浩浩蕩蕩去掃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壓上墓紙,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當場將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會準備五牲祭拜祖先,當中少不了蛤、螃蟹、雞、鴨等。祭拜完畢便當場剝蛤吃,然後把蛤殼丟在墳前,表示子孫已來掃過墓。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屋(家鄉)做清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