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天茄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品原植物始載於《救荒本草》, 名丁香茄苗, 雲:亦名天前兒。 延蔓而生。 人家園籬邊多種。 莖紫多刺, 藤長丈餘。 葉似牽牛葉甚大, 而無花叉;又似初生嫩檾葉卻小。 開粉紫邊紫色心筒子花, 狀如牽牛花樣。 結小前如了香樣而大, 有子如白牽牛子, 亦大。 《綱目》在牽牛子條下載:白者人多種之。 其蔓微紅, 無毛有柔刺, 斷之有濃汁。 葉團有斜尖, 並如山藥莖葉。 其花小於黑牽牛花, 淺碧紅色。 其實蒂長寸許, 生育枯白。 其核白色稍粗

【拼音名】Tiān Qié Zi

【來源】

藥材基源:為旋花科植物丁香茄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lonyction muricatum (L.) G. Don [Convolvulus muricatus L.;Ipooea muricata (L.) Jacq.]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果熟時採收,

取出種子, 除去果殼, 曬乾。

【原形態】丁香茄 , 一年生粗壯纏繞草本。 莖圓柱形, 具側扁的小瘤狀突起, 幼枝綠色, 老枝汙紅色。 單葉互生, 具長葉柄;葉片心形, 先端長銳尖或尾狀尖, 上面草綠色, 具稀疏平展的微柔毛或無毛, 下麵稍蒼白色, 具密集的露狀小點;脈極突出。 花單一或成腋生的捲曲花序, 具短而粗的總花梗;花梗肉質, 棒狀, 果熟時極增粗;花兩性;萼片5, 卵形, 肉質, 無毛, 邊緣膜質透明, 先端具芒, 果熟時顯著增大;花冠紫色或淡紫色, 花冠管長圓柱形, 冠簷漏斗狀, 裂片5, 三角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或微伸出花冠外;雄蕊5, 花絲長, 花藥大, 基部心形;花盤淺杯狀;子房無毛, 2室, 柱頭大, 2球狀。 蒴果球狀卵形, 具銳尖頭。 種子4顆,

三棱形, 黑色。 花、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80-1200m的灌叢中或河漫灘幹壩等處。

資源分佈:雲南南部有野生, 河南、湖北、湖南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鑒別:種子卵圓形, 略扁, 長8-9mm, 寬6-7mm。 表面淡棕黃色, 平滑光亮, 背面弓形隆起, 中央微顯縱溝, 腹面為一棱線, 棱的一端具明顯圓形白色的種臍凹下。 質硬, 橫切面淡黃色, 可見2片皺縮折疊的子葉。 氣微, 味微辛、苦。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柵狀組織層徑向長約265μm, 營養層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簇晶直徑約36μm, 子葉組織中的分泌腔直徑約至85μm。

【化學成份】天茄種子中含有麥角生物鹼(ergot alkaIoids)。

【藥理作用】天茄種子生物鹼成分對金黃色化膿微球菌、枯草芽胞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有較強的抗細菌、真菌活性。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瀉下;解蛇毒。 主大便秘結;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0g。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