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

有一種"性變態"值得大家關注

就是一種“性格、人格、價值取向、人生態度、處世心態等的違反常態”, 具有這種狀態的人, 往往有極強的破壞力, 常常會做出許多為世人所不解, 甚至是不齒的事情, 對這

種人甚至可以用“性變態” 來形容。 筆者之所以要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是因為在筆者的身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讓人不安, 所以, 抱著一種想與大家討論的心態, 來探詢這一問題。 之所以會選擇用“性變態”來形容這樣一種人格上的缺損, 主要是因為有這種情況的人真的很需要安撫, 需要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陰影, 否則就會給家庭、友情、社會的安定團結造成嚴重“隱患”。

筆者雖然不是從事醫療的, 也沒有多少心理學方面的理論, 但憑藉自己對生活的熱情, 我試著用生活積累的感性認識去分析這一現象, 真心希望能引起大家關注和共鳴, 共同討論這一話題, 一方面對自己是警醒, 另一方面也使大家能夠及時發現身邊人中存在的這一現象, 及時加以疏導糾正、安撫寬慰, 為構建和諧社會盡份心。

筆者認為的所謂“性變態”, 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一是思維和邏輯的脫軌。 也即是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的思維, 通常是不按照正常的方法來進行思考的, 他們看問題十分片面, 不多維, 往往是極端單一線性的, 只朝一個方向前進, 而且是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這種人的邏輯是違反常態的,

不是順序性、演繹性、推理性、歸納性的思考, 思想散亂無章, 看似頭頭似道, 實則完全抓不住重點和關鍵;二是語言和行為的攻擊性。 心理極端陰暗, 對社會懷有仇視心理, 怨天尤人, 思想消極, 只要是稍微不順心就會任由自己的心意, 想怎麼說, 就怎麼說, 想怎樣辦就怎樣辦, 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想法, 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僅僅是心理上的滿足, 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傷害別人;三是極端的猜疑心理。 心胸狹隘, 常常用極端主觀的判斷代替客觀認識, 在心理上處於一種“風聲鶴啼, 草木兼兵”的狀態, 只要稍有風吹草動, 就如臨大敵。 對別人的行為和話語處於極端敏感狀態, 總認為別人是在針對自己, 會對自己造成不利;四是恐怖的自我和固執。
就是自我和固執的程度已經到了讓人無法理喻、十分可怕的程度。 完全的自我中心, 主觀武斷到極點, 經常會說:“我可以, 你們不行”、“我在幹什麼的時候, 還不知道你在哪裡哩”這類的話。 我遇到過這樣的人, 無論你怎麼對待他都不行, 對他的觀點提出疑問時, 他說你不尊重他, 好了, 你不說了, 他說你對他有意見, 你順從了, 他說你是附和他, 搞得你無所適從。

這裡需要申明的是, “性變態”的人並不是“精神病”, 因為在筆者看來, “精神病”人是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 對於我們來說, 可以理解為完全無意識的行為人;而“性變態”者則是對這個世界敵視, 他(她)是故意的, 也是一種“亞心理障礙”, 因為它不是完全的心理障礙,

他(她)不是繞不過這個彎, 而是不想繞過這個彎。 當然, 這些也要和老年人的晚年生理性的思維、認識倒退區別開來。

分析這種“性變態”的成因, 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人生的失意導致的極端自卑心理。 這種情況在當今社會十分常見, 就是因為在生活或事業上遭受挫折, 從此一蹶不振, 思想頹廢, 嘴巴上硬得不得了, 說自己不在乎, 其實心理非常自卑, 怕別人瞧不起自己, 但是由於對自己定位的不準確, 導致一事無成, 所以在對待別人方面選擇了以傷害為樂, 以強勝為樂;二是名利的過分追求導致的極端自私心態。 就是因為對名利方面十分看重, 隨時防著別人, 怕別人超過自己, 以壓制別人為樂, 甚至以詆毀別人、嚴重損害別人的利益為樂。

這種情況的人, 報復心理極重, 危害性很大;三是過於順利的人生軌跡導致的雙重人格。 就是由於從生下來以後,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成功, 做人做事的條件優越, 從而導致了一種“當面是人, 背後是鬼”的雙重人格特徵, 在乎別人的評價, 要面子到極點;四是文化程度低下導致的認識局限性。 這就是因為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缺少社會公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認識, 行為做事處於一種非理性的狀態,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比如近年的青少年暴力犯罪就是這樣;五是長期的壓抑導致的驚恐型人格。 這就是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巨大, 使自己處於一種“怕”的心態, 自我保護、自我防範意識極重,
過於誇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潛在“雷區”的破壞力, 隨時處於驚恐萬分的狀態, 做什麼都怕。 具體表現分兩個極端, 要不做事謹慎過頭, 為人懦弱;要不就做事魯莽, 為人恃強;六是是非判斷能力極弱導致的排斥心理。 就是缺乏對是非的判斷能力, 往往是由於社會閱歷差所導致, 容易發生在16至25歲之間年齡段, 對社會中出現的“好”“壞”分不清楚, 最後就選擇一概而論, 以冷眼橫眉對之。

以上的分析只是我個人的感性認識, 目的在於抛磚引玉, 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使大家能一起來面對這種社會中的消極現象, 共同出謀劃策, 為消除這種社會、家庭的“安全隱患”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