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怎么辨別姜黃的真偽?

姜黃用于胸脅刺痛、經閉腹痛、風濕臂痛等病癥。

來源 1.姜黃:為姜科植物姜黃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莖。

2.片姜黃:為姜科植物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 的根莖切片。

產地與分布 1.姜黃:主產四川犍為、樂山、重慶、新津、雙流及福建的武平、龍巖等地, 此外, 廣東、廣西、江西、湖北、云南等省亦產, 銷全國。

2.片姜黃:主產浙江。 銷全國。

鑒別要點 姜黃主要特征:為不規則卵圓形、紡錘形或圓柱形, 常彎曲, 或具叉狀分枝。 深黃或棕黃色, 皺縮, 有明顯的節。 質堅硬, 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 具蠟樣光澤。 香氣特異, 味苦辛。

而片姜黃則為不規則長圓形塊片, 大小不一。 切面黃白色或棕黃色,

具環紋及筋脈小點;外皮灰黃色, 皺縮粗糙.有時可見環節及須根痕。 質脆, 斷面灰白色至棕黃色。 氣特異, 味微苦而辛涼。

名典鑒別 ①唐?蘇恭曰:“姜黃根葉都似郁金。 其花春生于根, 與苗并出, 入夏花爛無子。 根有黃、青、白三色。 其做之方法, 與郁金同。 西戎人謂之蒁。 其味辛少苦多, 亦與郁金同, 惟花生異耳。 ”②陳藏器曰:“姜黃真者, 是種三年以上老姜, 能生花。 花在根際, 一如蘘荷。 根節堅硬, 氣味辛辣。 種姜處有之, 終是難得。 西番亦有來者。 與郁金、蒁藥相似。 如蘇恭所說, 即是蒁藥而非姜黃。 又言姜黃是蒁, 郁金是胡蒁。 如此則三物無別, 遞相連名, 總稱為蒁, 則功狀當不殊。 而今郁金味苦寒, 色赤, 主馬熱病;姜黃味辛溫, 色黃;蒁味苦色青。

三物不同, 所用各別。 ”③唐末宋初?《大明本草》曰:“海南生者, 即蓬莪蒁;江南生者, 即姜黃。 ”④宋?蘇頌曰:“姜黃今江、廣、蜀川多有之。 葉青綠, 長一二尺許, 闊三四寸, 有斜紋如紅蕉葉而小。 花紅白色, 至中秋漸凋。 春末方生, 其花先生, 次長生葉, 不結實。 根盤曲黃色, 類生姜而圓, 有節, 八月采根, 切片暴干。 蜀人以治氣脹, 及產后敗血攻心, 甚驗。 蠻人生啖, 云可以祛邪辟惡。 按郁金、姜黃、蒁藥三物相近, 蘇恭不能分別, 乃如一物, 陳藏器以色味分別三物, 又言姜黃是三年老姜所生。 近年汴都多種姜, 往往有姜黃生賣, 乃是老姜。 ……又有廉姜, 亦是其類, 而自是一物。 ”⑤明?李時珍曰:“近時以扁如干姜形, 為片子姜黃, 圓如蟬腹形者, 為蟬肚郁金, 并可浸水染色。 蒁形雖似郁金,
而色不黃也。 ”⑥清?《本草從新》如李氏云:“姜黃。 今時以扁如干姜者, 為片子姜黃, 圓如蟬腹者, 為蟬肚郁金, 莪蒁形雖似郁金, 而色青不赤為異耳。 ”

快速鑒別 1.姜黃:主根莖加工的呈卵圓形或紡錘形, 長2~3.5cm, 直徑1.5~2.5cm。 表面棕黃色至淡黃色, 有短須根, 并具多數點狀下陷或側生根莖痕。 質堅重, 擊破面深黃棕色至紅黃色, 角質, 具蠟樣光澤, 有點狀維管束。 香氣特異, 味辛微苦。

側生根加工的圓柱形, 稍壓扁, 長2.5~6cm, 直徑1.5~2.5cm, 略彎曲, 常有短分枝, 一端圓鈍, 另一端為斷面。 表面有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

2.片姜黃:為縱切薄片, 呈塊片狀, 長3~7cm, 厚l~4mm。 切面不平整, 灰黃色至土黃色, 邊緣皺縮, 有的可見須根殘基。 質脆, 斷面灰白色至淡棕黃色。 氣香, 味辛涼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