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音樂治療,得“對症下藥”

聆聽音樂是現代人常見的休閒方式, 人們通過聽音樂放鬆心情、減輕壓力、抒發情感。 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像“調味品”, 但對有些人來說, 音樂是治癒疾病的“良藥”。

北京回龍觀醫院康復科藝術行為治療中心音樂治療師向尹譽霏《生命時報》記者介紹, 音樂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是近十年來才興起的, 它不僅能幫助精神疾病患者改善臨床症狀, 還在無痛分娩和新生兒、老年人、特殊兒童、神經康復、監獄、職場、亞健康等領域有著獨特功效, 應用十分廣泛。

音樂能起到類似於“藥物作用”的四種效應:心理效應,

人的情緒、認知跟著音樂變化;生理效應, 音樂能引發全腦反應, 從而影響人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神經遞質釋放等;社會效應, 當我們與他人分享音樂時, 社交能力和人際關係得到促進;審美效應, 音樂之美作為生命中的積極資源可以喚起生存信念。

音樂治療有許多方式, 主要分四類:聆聽體驗, 如讓治療物件談論聆聽音樂後的感受、描述想像的畫面等;再創造, 如通過唱歌、打節奏的方式改善協調能力和注意力;即興演奏, 演奏簡單的樂器與他人進行互動;音樂創作, 如改寫歌詞、即興歌唱。

那是不是只要聽音樂、唱歌, 我們就能給自己治療呢?尹譽霏說, 在專業的音樂治療過程中, 治療師需要評估患者的病症及嚴重程度,

定制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並定下治療目標, 治療師必須非常清楚音樂能給治療物件帶來什麼改變, 這和隨意地聽音樂有本質區別。 除了音樂本身的作用, 治療師與治療物件之間的關係與配合尤為重要。 “治療師知道如何用音樂烘托氛圍, ”尹譽霏舉例說, “我曾治療過一個患‘惡劣心境障礙’的患者, 當時選擇的治療方法是歌曲創作, 他唱自己寫的歌, 我彈琴伴奏。 其中有一段患者情緒較為激動, 表達有些吃力, 我就用和聲烘托給他支持並鼓勵他表達。 唱完後, 患者哭了很久, 他覺得那一刻他把憋了幾年的情緒發洩出來了。 ”

音樂雖好, 但並非什麼病都能治。 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藥物治療為主, 音樂治療作為輔助;對於焦慮症、神經衰弱患者來說,

音樂治療也需配合藥物治療, 但其改善症狀的效果很好, 可以進行深入的治療;而對於壓力大的年輕人、亞健康的中青年、退休的老年群體, 只要對音樂有興趣, 都可以通過音樂治療來解決心理問題、心理創傷或使自己心靈得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