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有一種癡呆和天氣有關 冬季要小心患上血管性癡呆

揚子晚報網11月25日訊 (通訊員 孫茜 記者 胡林)這幾天溫度的下降, 相信大家都感覺到了, 前一秒還是和煦暖陽, 溫暖如春, 下一秒就凍雨飄雪, 冷風嗖嗖了。 天太冷, 一不小心就會變呆!江蘇省中醫院腦病中心主任中醫師常誠提醒, 此時腦血管患者要當心了, 小心患上血管性癡呆。

專家提醒冬季是腦卒中高發季節

常誠介紹說, 血管性癡呆是由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明顯(如腦梗死和腦出血等)或不明顯的腦血管病(如白質疏鬆和慢性腦缺血等)引起的從輕度認知障礙到癡呆的綜合征。

包括無癡呆血管性認知損害(VCIND)、血管性癡呆(VaD)和混合性癡呆(mixedAD/VaD)3類, 屬於“中風的併發症-呆證”範籌, 乃腎精虧虛, 在中風的病理基礎上, 複加痰濁瘀血停留腦竅, 腦氣與髒氣不相順接, 神明失用而出現呆傻、健忘、愚笨等症。

冬季是腦血管疾病, 尤其是腦卒中的高發季節, 同時也會引起血管性癡呆。 有研究結果顯示, 在腦血管疾病中, 腦卒中與血管性癡呆的關係最為直接, 腦卒中是引起血管性癡呆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因此早期的預防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冬季腦血管患者調理首選膏方, 既可以調理五臟, 運行氣血, 化痰泄濁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 又可以補益肝腎, 填精補髓, 改善記憶, 提高認知, 阻止癡呆的發生和發展。

戰國至西漢時期中醫著名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膏方的記載, 稱之“豕膏”、“馬膏’, 是以動物脂肪為基質, 主要用於治療外、傷科疾病, 而現代的膏方多用於內服。 冬令膏方就是根據“秋冬養陰”養生原則, 順應四季的陰陽變化的養生和防治疾病的方法之一。

血管性癡呆的膏方調理要“四宜”

一宜辨體質。 如形體肥胖, 喉中痰聲, 口中作苦者, 痰濕之體質, 乃脾虛濕重, 健運脾胃, 祛痰化濕為主, 可選擇茯苓、淮山藥、生苡仁、陳皮、黨參、白術等藥物;如形寒肢冷, 面色不華, 神疲乏力者, 陽虛之體質, 乃元陽早虧, 所以需益火生元, 通陽和絡, 可選擇桂枝、肉豆蔻、補骨脂、巴戟天、菟絲子等藥物。

二宜通大便。 有研究表明, 便秘的老年患者較非便秘的智慧下降明顯。

這是因為大腸的終端是魄門, 魄門是五臟排濁的重要出口, 及時將體內代謝物質排出, 能使濁氣不復擾髒, 臟腑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 當然需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通大便, 可以潤腸通便, 選用玄參、生地黃、郁李仁、火麻仁等藥物;也可以行氣通腑, 配用枳實、厚樸、制大黃等藥物。

三宜重用活血化瘀藥物。 瘀血導致絡脈阻塞, 造成腦血管病是引起血管性認知障礙的始動因素, 所以活血通絡, 促進血液流暢, 改善中老年患者的腦供血不足, 防止血栓的形成。 可以選用紅景天、參三七、紅花、雞血藤等藥物, 伴有肢體癱瘓的患者, 可以配用水蛭、地龍、僵蠶等搜風剔絡之品加強功效。

四宜藥食同用改善認知功能。

記憶力減退、執行功能下降是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常見的症狀, 所以延緩、甚至改善這些症狀是膏方調理的關鍵, 有“芳香開竅法”、“補腎益腦法”等, 可以選用石菖蒲、益智仁、仙鶴草、鹿角、龜板、人參、肉蓯蓉等藥物, 同時配用一些堅果類的食物, 如核桃仁、白果、腰果、黑白耳, 有條件的加用冬蟲夏草、靈芝等, 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神奇作用。

從明清以來膏方制訂的確以“補”為主, 而現在一些醫師為迎合患者喜補的心理更是一味地投以補藥, 以致患者口幹便結不寐, 實不足取。 制訂膏方多在辨病辨證的基礎上兼顧血壓、血糖和血脂的狀況, 注重脾腎, 清補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