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凍瘡與凍傷不是一回事

當軟組織受凍并且局部血供減少時所形成的損傷稱為凍傷。 當氣溫在-25℃~-30℃時凍傷發生率最高。 患者的受凍部位無痛感, 變得蒼白或蠟黃, 各種程度的組織破壞與燒傷類似。 有紅斑和水腫、水皰和大皰、淺表壞疽、深部壞疽以及肌肉、肌腱組織、骨膜和神經損傷。 損傷程度直接與溫度和受凍時間有關。

而凍瘡, 又被俗稱為“蘿卜仔”, 這是因為凍瘡好發于手指和腳趾部位, 外觀看起來又脹又紅, 十足一個小小的胡蘿卜, 要是不幸10個指頭都中招, 一旦稍微遇到熱物, 如熱水、手套等, 凍瘡部位那可是又癢又疼, 讓人難受萬分。

通常氣溫降到10℃以下, 凍瘡最容易發生。 眾所周知, 寒冷天氣是導致凍瘡的主要誘因, 這是因為寒冷使皮膚血管會收縮, 局部皮膚缺血又缺氧、代謝變的紊亂, 時間長了久之血管自然就會麻痹擴張、淤血、血漿滲出, 引起局部水腫、水皰形成, 乃至組織壞死。

凍瘡不僅是由寒冷天氣引起

其實凍瘡也不盡然全是寒冷天氣的責任, 潮濕也是凍瘡的重要誘因。 潮濕可以加速體表散熱, 因此冬季濕度大的地區, 凍瘡發生率往往比干燥地區高。 除了寒冷與潮濕, 血液循環不好也導致是凍瘡發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而肢體末梢部位血液循環相較其他部位來說稍差, 故凍瘡好發于肢體末梢部位。

另外, 女性肢體末梢循環常較男性差, 兒童末梢循環的調節能力較成人差, 糖尿病、植物神經紊亂、營養不良, 貧血等人群末梢循環較健康人群差, 因此, 這些群體更容易被凍瘡“叮”住不放。 而局部衣物過緊造成血液循環不暢的話, 也會誘發凍瘡。

不過, 在相同環境下, 并非每個人都會生凍瘡。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 凍瘡患病與否與遺傳也有關系。 基因使得個體對寒冷和潮濕的反應存在差異, 讓某些人天生易感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