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幹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Gān Dì Huánɡ

【英文名】Drying Rehmannia Root

【別名】生地黃、原生地、幹生地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Libosch.ex Fisch. Et Mey.

採收和儲藏:10-11月採挖鮮地黃後隨即用無煙火烘炕, 注意, 控制制火力, 要先大後小, 炕每日要翻動1-2次, 當塊根變軟、外皮變硬、裡面變黑即可取出, 堆放1-2d, 使其回潮後, 再炕至幹即成。

【原形態】地黃 多年生草本, 高10-40cm。 全株被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 根肥厚, 肉質, 呈塊狀, 圓柱形或紡錘形。 莖直立, 單一或基部分生數枝。 基生葉成叢, 葉片倒卵狀披針形, 長3-10cm, 寬1.5-4cm, 先端鈍, 基部漸窄, 下延成長葉柄, 葉面多皺, 邊緣有不整齊鋸齒;莖生葉較小。 花莖直立, 被毛, 於莖上部呈總狀花序;苞片葉狀, 發達或退化;花萼鐘狀, 先端5裂, 裂片三角形, 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 個脈10條;花冠寬筒狀, 稍彎曲, 長3-4cm, 外面暗紫色, 裡面雜以黃色, 有明顯紫紋, 先端5淺裂, 略呈二唇形;雄蕊4,

二強, 花藥基部叉形;子房上位, 卵形, 2室, 花後變1室, 花柱1, 柱頭膨大。 蒴果卵形或長卵形, 先端尖, 有宿存花柱, 外為宿存花萼所包。 種子多數。 花期4-5月, 果期5-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主要為栽培, 亦野生於山坡及路邊荒地等處。

資源分佈:河南、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內蒙古。 湖南。 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佈。

【性狀】

性狀鑒別 呈不規則團塊或長圓形, 中間膨大大, 兩端稍細, 長6-12cm, 真徑3-6cm, 有的細長條狀, 稍扁而扭曲。 表面灰黑色或棕灰色, 極皺縮, 具不規則的橫曲紋。 體重, 質較軟韌, 斷面灰黑色、棕黑色或烏黑色, 微有光澤, 具粘性。 氣微, 味微甜。

以塊大、體重、斷面烏黑油潤、味甘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 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散有多數分泌細胞,

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 韌皮部分泌細胞較少。 形成層成環。 木射線寬廣;導管稀疏, 呈放射狀排列。

【化學成份】幹地黃中含多種甙類, 其中主含環烯醯萜及其甙類, 已分離得到:益母草甙(leonuride)即是筋骨草醇(ajugol), 桃葉珊瑚甙(aucubin), 梓醇(cotalpol), 地黃甙(rehmannioside)A、B、C、D, 美利妥雙甙(melittoside)[1], 地黃素(rehmaglu tin)A、B、C、D, 洋丁香酚甙(acteoside)[2], 異洋丁香酚甙(isoacteoside)[3], 美利妥單甙(monometittoside), 地黃氯化臭蟻醛甙(glutinoside)[4], 都桷子甙(geniposide), 筋骨草甙(ajugo-side), 6-O-E-阿魏醯筋骨草醇(6-O-E-feruloyl ajugol), 焦地黃素(jioglutin)D、E, 焦地黃內酯(jioglutolide)[5], 6, 8-二羥基草蓯蓉內酯(6, 8-dihydroxyboschuialactone), 梓醇甙元(cataepolgcnin), 梓醇甙元-α-L-呋喃阿拉伯糖甙(catalpolgenin-α-L-arabinofura-noside)即焦地黃甙(jioglutoside)A, 格拉多甙(ggrardoside), 米歐波羅甙元(mioporosidegenin)[6]等。 還含紫羅蘭酮甙:地黃紫羅蘭甙(rehmaionoside)A、B、C[7];單萜甙:地黃苦甙(rehmapicro-side)[7];苯乙醇糖甙:洋地黃葉甙(purpureaside)C, 焦地黃苯乙醇甙(jionoside)A1、B1;苯丙醇糖甙:海膽甙(echinacoside), 肉蓯蓉甙(cistanoside)A、F。

另含一種番杏, 也含有腦甙脂B1-b(cerebroxide B1-b)[2], 其結構為1-O-β-D-吡喃葡萄糖基-2-N-2′-羥棕櫚醯基-4反, 8-順-鞘氨二烯醇(1-O-β-D-glucopyranosyl-2-N-2′-hydroxypalmitoyl sphinga-4-trans,8-cis-dienine)[8]。 又含糖類, 基組分和鮮地黃中的相同, 但水蘇糖(stachyose)的含量已降至32.1%而單糖的含量顯著增高[9];所含氨基酸的含量約較鮮地黃的低[10]。 又含葡萄糖胺(glucosamine), 磷酸(phosphoric acid)[10]。 又含葡萄糖胺(glucosamine), 磷酸(phosphoric acid)[10]以及錳、鐵、銅、鎂、鋁、硼、鍶、鋅等十餘種無機元素[11]。 又從石油醚提取物中分離得到19種有機酸:苯甲酸(benzoic acid), 辛酸(caprylic acid), 苯乙酸(phenyl acetic acid), 壬酸(pelargon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桂皮酸(cinnamic acid), 3-甲氧基-4-羥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 月桂酸(laur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十五碳酸(pentadecanoic 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櫚酸(palmitica acid), 十七碳酸(margar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十九碳酸(nonadecano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 山崳酸(behenic acid), 其中亞油酸的含量最高, 大於40%, 其次為棕櫚酸27%[12]。 另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rcosterol)[13], 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14], 1-(4-甲基-2-呋喃基)-2(-5-甲基-5-乙烯-2-四氫呋喃基)-1丙酮[1-丙酮(4-methyl-2-furanyl)-2-(5-methyl-5-ethenyl-2-tetrahydrofuranyl)-propan-1-one][15],
4-(1β, 2α, 5α-三羥基-2β, 6, 6-三甲基環已基)-3-丁烯-2-酮[4-(1β, 2α, 5α-trihydroxy-2β, 6, 6, -trimethylcyclohexanyl)-3-buten-2-one], 5-(1β, 2α-二羥基-2β-甲基-2-O-β-D-吡喃異鼠李糖甙-6β-羥甲基)環已基-3-甲基-2, 4-戊二烯酸[5-(1β, 2α-dihydroxy-2β-methyl-2-O-β-quinovopyranosyl-6β-hydroxymethyl)cyclohexanyl-2-methyl-2, 4pentadienoic acid)[16]等成分以及腺甙(adenosine)[17], 微量元素[18]等。

【藥理作用】

1.對血糖的影響 早年曾報告地黃(品種未注明)煎劑、浸劑或醇浸膏給家兔灌胃或注射有降低血糖作用, 又有人報導八味地黃湯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地黃浸膏靜脈注射於家兔和狗可使血壓上升, 並有利尿作用, 醇浸膏在中等濃度時對離體蛙心有強心作用, 高濃度時則抑制之。 蟾蜍後腿灌流時, 中等濃度使血管收縮, 高濃度則擴張之。 用懷慶地黃之醇提取液, 給麻醉犬及兔靜脈注射均可使血壓下降, 對離體蛙心則表現抑制作用。

3.酒精提取物所得無色針狀結晶對家兔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

4.抗菌作用 地黃(品種未注明)在試管內初步試驗結果, 認為對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此外, 六味地黃複方的藥理作用, 由熟地、山茱萸、淮山藥、丹皮、澤瀉、茯苓按8:4:4:3:3:3製成煎劑。

5.對腎性高血壓大鼠腎功能及血壓的影響 應用I(131)標記醋碘苯酸鈉測定腎功能, 腎結紮產生高血壓, 每天口服煎劑(150%)1.5g/kg, 每週服6日, 可明顯降低血壓, 改善腎功能, 減少病死率。

6.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 以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肝內糖元含量(大鼠、小鼠)及周圍血液中嗜伊紅細胞計數(小鼠)作為指標, 雖長期服用大量六味地黃複方亦無明顯影響凹。

7.對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 以大鼠冷壓反射、腎上腺素升壓反應及腎上腺中兒茶酚胺的含量作為指標, 服六味地黃複方1-2周亦無明顯影響。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乾燥細粉0.2g,加水5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濃縮,點于圓形普通濾紙上,用甲醇展開,噴0.2%茚三酮乙醇溶液,80℃烘乾後,呈現紫紅色斑點。(檢查氨基酸)(2)取本品乾燥細粉1g,加水10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1ml,加入5%α-萘酚乙醇液2-3滴,搖勻後,沿試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1ml,兩液介面出現紫紅色環。(檢查多糖)

【炮製】幹地黃:用水稍泡,洗淨泥砂雜質,撈出燜潤,切片曬乾或烘乾。生地黃炭:取洗淨的幹地黃,置煆鍋內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緞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後,取出;或將幹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綱目》:《本經》所謂幹地黃者,即生地之幹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淨,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淨,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性味】味甘;苦;微寒

【歸經】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主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潤後搗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服六味地黃複方1-2周亦無明顯影響。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乾燥細粉0.2g,加水5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濃縮,點于圓形普通濾紙上,用甲醇展開,噴0.2%茚三酮乙醇溶液,80℃烘乾後,呈現紫紅色斑點。(檢查氨基酸)(2)取本品乾燥細粉1g,加水10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1ml,加入5%α-萘酚乙醇液2-3滴,搖勻後,沿試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1ml,兩液介面出現紫紅色環。(檢查多糖)

【炮製】幹地黃:用水稍泡,洗淨泥砂雜質,撈出燜潤,切片曬乾或烘乾。生地黃炭:取洗淨的幹地黃,置煆鍋內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緞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後,取出;或將幹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綱目》:《本經》所謂幹地黃者,即生地之幹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淨,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淨,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性味】味甘;苦;微寒

【歸經】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主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潤後搗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