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怎麼看脾胃是否健康

脾胃不好的症狀

脾胃出了毛病, 常見這種有:納呆、腹脹、腹瀉、便溏。 即不想吃飯、吃飯不香;不吃不脹, 吃一點東西就發脹;拉肚子,

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 水和糞均勻混合叫“便溏”。 如發現自己有這幾種情況, 就該懷疑脾胃是不是出了問題, 需儘快就醫。

1、睡覺時會流口水

《黃帝內經》中還指出“脾主涎”, 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 涎液才能正常傳輸, 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 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裡, 不會溢出。 一旦脾氣虛弱, “涎”就不聽話了, 睡覺時會流口水。 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 可從健脾入手, 進行調理。

2、臉色發黃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 可能是脾虛, 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 飯後肚子發脹, 有腹瀉或便溏症狀。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 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 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 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 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

與萎黃相反是黃胖, 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

3、嘴唇無光澤:脾氣虧虛

如果一個人脾氣健運, 則口唇紅潤有光澤、肌膚彈性良好;反之脾氣虧虛, 則口唇淡白無光澤, 甚至萎黃, 而且常脫皮。

中醫方法:脾氣虧虛者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時, 因為此時脾氣最旺, 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能力最強。 而脾臟最弱的時間是19~23時, 可於晚飯1小時後吃1個水果, 以幫助健脾。

4、鼻翼發紅:脾胃有熱

如果一個人鼻翼發紅, 常說明脾胃有熱。

中醫方法:脾胃有熱者可按摩足三裡穴, 每次5分鐘, 每天2~3次, 同時配合按摩胃經的內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縫之間)效果更佳。

5、肌肉鬆弛:脾胃虛弱

如果一個人肌肉鬆弛、沒有彈性, 或肌肉少而肥肉多, 多因脾胃虛弱所致。

中醫方法:脾胃虛弱者可經常運動腳趾和按摩小腿。

6、黑眼圈:脾胃血氣渾濁

胃經是氣血充沛的一條經絡, 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經的起始點, 比較容易沉澱濁物, 所以熬夜的人常會有黑眼圈, 這正是血氣渾濁的體現。

中醫方法:盡可能緩解壓力;保證充足的睡眠, 不宜熬夜;少看刺激的電影、電視;調節飲食, 少食多餐, 多食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 如蛋類、魚類等, 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7、便秘:因胃熱腹瀉多虛寒

胃熱者, 食物殘渣下行緩慢, 水分易流失, 到大腸時已變得很幹, 從而導致便秘, 而與此相對的, 大便常不成形, 很稀, 多半為脾胃虛寒所致。

中醫方法:便秘者可嘗試推腹法, 即一隻手放在左側肺部下緣, 另一隻手壓在上面,

用力均勻地按摩, 此法可促進胃腸蠕動, 加速食物殘渣的下行。 而腹瀉者可溫灸中脘穴(臍上4寸處)、足三裡穴(掌心按住膝蓋, 中指末端向外一橫指處)、關元穴(臍下3寸處)等穴位, 同時每天飲用1杯生薑大棗紅糖水來改善症狀。

8、睡眠不好

古語講“胃不和, 臥不安”。 脾胃不好的人, 睡眠品質也會降低, 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9、精神狀態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 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 相反, 脾胃健運, 能讓大腦得到滋養, 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脾胃不好的9大症狀, 不知道自己脾胃狀況的朋友, 可以看看上面的文章, 看看自己是否有這些症狀, 如果有這些症狀要及時調理脾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