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信號說明主食沒吃夠
碳水化合物是我們重要的能量來源, 但近年來其屢次遭到媒體的口誅筆伐, 被譴責為肥胖和糖尿病的罪魁禍首。
近日, 美國《讀者文摘》雜誌刊文指出, 碳水化合物也分“好”和“壞”。 以精製麵粉和糖為原料的餅乾、麵包、糖果等食物含的是簡單碳水化合物, 不利於控制血糖, 多食有害健康。 而來源於全穀物、蔬果和豆類的複合碳水化合物, 富含膳食纖維, 有助於減重。 美國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可從碳水化合物中攝取約45%~65%的能量。 而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主食, 所以, 當身體出現以下幾個跡象, 就提示需要多吃主食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了。
1.口臭。 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時, 身體會燃燒脂肪和蛋白質, 釋放刺鼻氣體, 誘發口臭。 一般來說, 每天持續攝入少於50克的碳水化合物會造成口氣不佳。 多喝水、吃蘋果可緩解。
2.心情喜怒無常。 碳水化合物促進血清素分泌, 它是一種令大腦愉悅的化學物質。 另外, 如果沒有攝入足夠葡萄糖, 大腦基本功能會受影響, 導致煩躁沮喪。 面對這種情況, 專家建議多吃漿果, 補充葡萄糖及水分。
3.經常頭痛。 血糖不足時, 大腦會感覺疲勞和疼痛。 專家建議每隔3~5個小時吃點零食或一頓飯, 防止血糖低。
4.腹脹。 碳水化合物不足會減少纖維攝入, 導致腹脹。 專家建議可從水果(如香蕉、漿果和櫻桃)、澱粉類蔬菜(如紅薯)和全穀物(如糙米、藜麥和全麥麵包)中攝取碳水化合物。
5.便秘。 這是低纖維攝入導致的另一個問題。 多攝入纖維可使大便變軟, 更易排出體外。 但不要過快增加或減少纖維攝入量, 以免帶來不適。
6.經常有生病的感覺。 碳水化合物攝入過低, 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 如噁心、頭暈、疼痛、炎症、胃部不適、疲勞和嘔吐。
7.體力不支。 葡萄糖水平低時, 肌肉很難有力量做運動。 運動前, 要多吃一些富含複合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零食。
8.注意力不集中。 大腦沒有得到足夠能量時, 身體的感覺和行為就會異常, 很難集中精力完成某項任務。 此時補充一些複合碳水化合物, 大腦會清醒很多。
9.經常餓。 多數複合的碳水化合物都含有產生飽腹感的纖維。
10.經常發抖。 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的節食者甲狀腺功能會降低, 擾亂體溫調解功能, 飲食中多加入一些碳水化合物, 寒顫就會消失。 此外, 專家建議多喝茶、咖啡或其他熱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