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小兒腹痛草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Xiǎo ér Fù Tònɡ Cǎo

【別名】金沙青葉膽、小兒寒藥、小苦藥、小苦參、青葉膽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斜莖獐牙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wertia petens Burk.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 洗淨, 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10-15cm。 根黃褐色。 莖叢生, 鋪散, 枝斜生, 四棱形, 有窄翅。 葉對生, 常對折;基生葉片狹匙形或狹倒披針形, 連柄長1.5-6.5cm, 寬約0.5cm, 先端急尖, 基部漸狹成柄, 僅中脈明顯;莖生葉狹匙形或狹橢圓形至線形, 連柄長1.5-3.8cm, 寬約3mm, 先端鈍或急尖, 基部漸狹成柄, 僅中脈明顯突起。 花單生枝頂;花梗直立, 長1-2.2cm;花萼綠色, 較花冠長約1/2.4深裂, 裂片苞葉狀, 不等大, 大的卵狀披針形,

小的披針形, 裂片先端漸尖, 基部心形或圓形, 背面具不明顯的3-7脈;花冠白色, 4裂, 有紫色條紋, 裂片卵狀長圓形, 先端鈍有短尖頭, 下部有2個杯狀腺窩, 先端邊緣有短流蘇;雄蕊4, 花絲窄錐形, 花藥藍色;子房卵形, 無柄, 花柱短而明顯, 柱頭頭狀。 花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2600m的山坡草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四川南部。 雲南東北部及中部。

【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長10-15cm, 綠色或黃色。 主根彎曲, 長5-8cm, 直徑2-4mm, 下部有分枝。 莖叢生, 長5-20cm, 上部有分枝。 葉多皺縮, 基生葉密集叢生, 莖生葉對生, 完整葉片展平後線狀披針形。 單花頂生, 淺藍色, 萼與冠4裂, 花冠裂片長約1.5cm。 蒴果圓錐形, 棕褐色。 種子多數, 卵圓形, 黑褐色。 氣微, 味苦。 以枝葉多、色綠、根粗、味苦者為佳。

【化學成份】全草含當藥苦甙(swertiamarin),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1, 8-二羥基-3, 5-二甲氧基呫噸酮(1, 8-dihydroxy-3, 5-dimethoxyxanthone), 1-羥基-3, 5-二甲氧基呫噸酮(1hydroxy-3, 5-dimethoxyxanthone), 1, 8-二羥基-3, 7-二甲氧基呫噸酮(1, 8-dihvdroXy-3, 7-dimethoxyxanthone), 1-羥基-3, 7, 8-三甲氧基呫噸酮(1-hydroXy-3, 7, 8-trimethoxyxanthone)。

【藥理作用】

1.解痙作用 當藥苦甙對大鼠離體十二指腸、子宮、膽囊平滑肌以及膽管括約肌的自主節律性活動均有抑制作用, 並能對抗乙醯膽鹼、去甲腎上腺索、腦垂體後葉素、氯化鋇等對上述組織器官的興奮作用。 在體試驗表明, 本品100mg/kg靜注能抑制家兔原位小腸、子宮的自主節律性活動以及對抗乙醯膽鹼、腦垂體後葉素對上述組織器官的興奮作用, 其解痙機制為直接作用於腸平滑肌。 臨床治療平滑肌痙孿性疼痛有明顯療效。

2.鎮痛、鎮靜作用 熱板法試驗表明, 小鼠腹腔注射當藥苦甙4mg/kg和600mg/kg,

可明顯地提高小鼠的痛閾, 小鼠腹腔注射600mg/kg的鎮痛作用強度約相當於嗎啡10mg/kg或左旋四氫巴馬汀20mg/kg;本品400mg/kg灌胃對化學刺激所致小鼠扭體反應有明顯抑制作用, 其鎮痛作用起效慢, 但作用持久, 本品80mg/kg皮下注射能明顯增強戊巴比妥鈉所致小鼠睡眠。

3.保肝作用 當藥苦甙對四氯化碳(CCL4)或半乳糖胺所致大鼠肝細胞損傷有明顯抑制作用。 但另有體外試驗於50μg/ml或100μg/ml濃度對CCl4所致大鼠肝細胞損傷無明顯保護作用。

4.皮膚保護作用 當藥苦甙易於從皮膚吸收, 經酶水解並經分子重排生成甙元紅白金花內酯(erythrocentaurin), 可擴張毛細血管, 持久地啟動皮膚的酶系統提高其生化功能。 當藥苦甙靜注於兔也可使皮膚血流旺盛, 皮溫升高, 從而提高皮膚功能,

並可促進毛髮生長。

【毒性】從本品中提得的總甙(當藥苦甙含量不少於80%)5g/kg灌服或腹腔注射不引起雄性小鼠死亡;犬200mg/kg靜注或300mg/kg腹腔注射也未見中毒反應, 200mg/kg口服或靜注除靜注時有短暫血壓下降, 5分鐘恢復外, 餘無明顯變化;家兔250mg/kg口服心電。 呼吸等均無改變。 大鼠482mg/kg灌服30天除部分動物肝細胞輕度濁腫外也未見明顯毒性。

【性味】苦;辛;溫

【功能主治】溫中止痛;健脾消積。 主小兒寒證;痙攣性腹痛;小兒疳積;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10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