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絆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指示植物》。
【拼音名】Mǎ Bàn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Chinese Aeluropus
【別名】獐毛、小葉蘆、蝦須草、馬牙頭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馬絆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eluropus sinensis(Debeaux)Tzvel.[Aeluropus littoraris (Gouan)Parb.var.sinensis Debeaux]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除去雜質, 切段, 曬乾。
【性味】甘;淡;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 退黃。 主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膽囊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0-6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淡, 性平。 有清熱利尿的功能。 用於黃疸型肝炎, 膽翼炎及肝硬化腹水等症。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