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對中醫認識的五大誤區

誤區一:中藥代表中醫

某些中醫界人士還有青年學生認為中醫理論不明晰、不科學、不實用、共識性少, 中藥倒有一些實際效果, 長期以來偏向“廢醫存藥”。 這種情況的不良後果是良醫越來越少、用藥越來越亂, 在經濟利益的引誘下, 過分使用中成藥, 使砭、針、灸、導引等中醫非藥物療法沒有用武之地, 丟掉了中醫發展的根本。 實際上, 中醫藥講究即醫即藥, 以醫帶藥, 中藥是按照中醫理論辨證使用的。 以中藥代替中醫讓中醫藥是“丟了魂”, 直接割斷了中醫藥應用、發展和創新的血脈, 破壞了中醫藥保障國民健康的根基。

誤區二:中醫是單純的治療

中醫的一大特色是治未病, 也就是養生預防保健, 所謂“上醫醫未病之病, 中醫醫欲病之病, 下醫醫已病之病”。 重養生預防保健則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讓人不得病。 然而, 在全國各級防疫體系中多年來見不到中醫的影子, 中醫成為“將衛生工作重點放在治療上”這一錯誤的重災區, 在中醫教育中也忽視了上醫治未病的教育, 抹殺了中醫的一項優勢與特色。

誤區三:用西醫標準衡量中醫診療

西醫對具體疾病會建立相應的診斷標準和療效標準, 多年來, 這種標準化模式一直主導著對中醫診斷和療效的評價。 但是, 由於認識疾病的方式不同, 這種模式不符合中醫自身的規律。 例如,

中醫的半裡半表病, 西醫根本不認識, 也檢查不出來, 而中醫可以診斷和治療。

誤區四:實驗室就能證明科學性

在科學主義旗幟的逼迫下, 中醫不得不走進實驗室去驗證自己理論的科學性, 所以好多中醫藥大學把實驗研究當成中醫理論發展的指導思想, 導致中醫科研嚴重脫離臨床實踐。 中西醫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走的不是一條路, 中醫必須按自己的規律進行科研, 決不能將有限的經費用到實驗室, 用到老鼠身上。

誤區五:中藥就是植物藥、天然藥

由於對中藥現代化的誤解, 大部分中藥科研經費投入到植物化學研究, 或按照病名對中藥進行二次開發, 採用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來分析中藥的成分和藥效,

試圖篩選出治療某病的專藥, 然後進入國際主流醫藥市場。 因此, 國內紛紛開發植物藥, 誤以為植物藥就是中藥, 中藥就是植物藥。 世界上主要有四種藥, 即西藥、生物製藥、植物藥和中藥。 前三種都是按西醫理論辨病論治, 只有中藥是辨證論治。 中藥都是要經過炮製的, 許多炮製過程是化學過程, 中藥中的密陀僧、冰片等都通過化學製造, 何言天然藥物?我們必須堅持中醫特色, 不能讓中醫藥跟在西醫藥、植物藥後面跑, 不能按照西醫藥的標準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