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運動風險測評發現“心病”蛛絲馬跡

在猝死前數分鐘或數小時常會發生心臟電活動的改變, 以心率增快及室性心律失常為主。 因室顫猝死的, 常常先有室性心動過速, 心臟驟停的生存率很低, 因此預防及識別非常重要, 關鍵的一步是如何識別高危人群。

運動風險評測有助于發現高危人群, 并加以干預。 運動功能評估對于患者的健康風險及身體素質是非常有用的篩檢工具。 首先錄入每個人的健康檔案, 并對其健康狀況進行分析, 可作為慢性病、意外傷害、殘疾、日常活動能力、生存質量狀況等研究的基礎資料。 其次, 運動風險評測還需全面地反映肌肉力量、柔韌性、心肺耐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而心肺運動試驗則可以反映細胞呼吸功能的變化, 是運動風險評測的金指標。

說到心臟性猝死, 其主要為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 因此如果能提前監測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即可提前預警。 目前市面上有便攜可穿戴式心電監測裝置, 可24小時實時監測佩戴者心電變化, 通過手機即可監測心電信號。 系統可實時監測患者身體狀況, 顯示可能出現的風險, 然后以心臟年齡和心血管患病風險來量化心血管的健康程度, 為用戶提供精準的風險預警, 引導用戶及早做出改善。

此外, 還有便攜式設備可測量佩戴者心率、血壓、脈氧飽和度等指標, 通過監測心率、脈氧飽和度等信號,

計算用戶心率、脈氧飽和度等情況, 來衡量心血管的健康程度。 這類設備包括各種手環、手表等, 沒有具體心電圖數據, 但相對方便, 也是可選擇的監測設備。 如果心率過快、過慢、不齊、脈氧飽和度過低都是很危險的信號, 需要及時就醫。

抗心律失常治療包括藥物及手術治療, 其中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能改善一些高危猝死風險者的預后。 ICD對無癥狀性非持續性室速、室顫及室速所致的心臟驟停、持續性室速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暈厥等患者預防心臟性猝死效果較好。

文/胡菱

[ 責編: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