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急性心梗救治面臨三個延誤

上個月25日, 博羅縣公安局石灣派出所民警張旭光在值班過程中, 因急性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不幸因公殉職。

僅就惠州來說, 張旭光並非首位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病例, 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例。 範圍擴大到全國, 猝死的案例就更多了, 在張旭光殉職的20多天前, 44歲的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張銳因突發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 則引發了更多關注。

生活不規律和工作壓力大, 往往是導致猝死的重要原因。 惠州市相關醫學專家和120急救中心負責人表示, 市民在生活中一旦出現胸悶、胸痛伴有冷汗甚至大汗淋漓等幾種情況時,

必須立刻撥打120, 自行驅車或者坐車到醫院就診都是不明智的做法。

發現明顯不適應立刻撥打120

什麼是猝死?

“平時似乎健康的人, 突然出人意料而發生的非暴力性死亡的現象, 法醫學上通常稱之為猝死或急死。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相關負責人葉自力表示, WHO(世界衛生組織)將症狀出現後24小時以內死亡的, 均定性為猝死。 如其字面意義所顯示的, 猝死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階段、任何時候, 突如其來, 讓人感到非常意外。

據《南方日報·惠州觀察》對殉職民警張旭光的報導, 張旭光的死就非常符合上述定義。 10月25日淩晨3時左右, 張旭光打電話瞭解工作情況。 淩晨5時許, 張旭光感覺身體越來越難受, 便打電話給一起值班的同事,

同事立即開車將他送至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急救。 當日淩晨6時左右, 張旭光因急性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不幸殉職。 也就是說, 從張旭光感到身體明顯不適到不幸身亡, 中間只有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

就在張旭光殉職3天后的10月28日, 惠州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聯合仲愷高新區宣教文衛辦公室, 組織召開了2016惠州市暨仲愷高新區醫療機構院前急救培訓班,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心血管醫學中心主任肖純應邀主講的主題正是《時間管理: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效果的關鍵》。

“市民一旦出現胸悶、胸痛伴冷汗甚至大汗淋漓且持續不緩解, 或者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暈厥、神志喪失, 都可能是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肖純對記者表示, 遇到這些情形, 市民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最大限度減少時間延誤。

在等待急救車到來的這個時間段, 很可能是最為危險的時刻。 肖純表示, 患者要馬上就地休息, 盡可能平躺, 不要進行任何其他活動, 不建議自己開車或家人運送到醫院, 家人在運送患者過程中一旦出現突發情況, 往往更加危險。 他還建議, 家裡有條件的, 可以馬上測血壓和心跳, 如果血壓較低, 心跳較慢, 就要等待救援, 如果是血壓較高, 可以馬上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複方丹參滴丸的其中一種, 以幫助緩解症狀。

也有一些病人一發病就心跳停止, 直接導致猝死, 這時候就需要做心肺復蘇。 葉自力表示, 猝死發生時多數第一目擊者不知所措,

而使最寶貴的搶救時機在最初的幾分鐘內失去。 病人送達醫院後往往因為呼吸、心跳停止時間過長搶救無效死亡。 呼吸、心搏驟停病人4分鐘內開始進行心肺復蘇, 可能有一半的病人可以救活;4—6分鐘開始進行復蘇, 僅10%的病人可能救活;超過6分鐘後僅4%的病人可能存活;10分鐘以上才做復蘇者幾無存活可能。 當我們身邊有人突然倒地時, 我們應該伸出援救之手, 第一目擊者應該第一時間進行心肺復蘇術(CPR), 同時撥打120。

然而, 很多市民, 甚至包括部分醫護人員都未掌握心肺復蘇的正確方法, 導致很多時候“有力使不上”。

急性心梗救治面臨三個延誤

據肖純介紹, 中國因急性心梗住院的患者急劇增長,

急性心梗年發病率為50/10萬, 按13億人口計算, 每年新發患者高達65萬。

PCI是指院內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D2B是指患者從進入有能力進行PCI的醫院大門開始至PCI過程中急性閉塞的血管恢復正常血流所需要的時間。 這是肖純常常用到的兩個術語。 用通俗的話說, 急性心肌梗塞搶救的關鍵是疏通血管, 但並非每家醫院都有這項技術, 有這項技術的醫院也並不能保證患者到了醫院後都能及時進行治療。

肖純說, 從進入醫院大門到進行血管疏通, 歐美早期的指南要求應小於90分鐘, 而我國一項多中心註冊研究結果顯示, 北京地區急診PCI的平均D2B時間為132分鐘, 僅22%的患者小於90分鐘。 “這一時間的長短並不一定對預後起決定作用, 只是反映醫院的救治能力、技術水準和管理能力,

並不能大幅度降低死亡率。 ”肖純說, 最關鍵的還是縮短患者從發病到醫院的時間。

不久前就發生過這麼一個病例:有一位老人淩晨1時發病, 由於擔心打擾子女, 到了早上5時才和家裡人說, 送到就近的鄉鎮醫院, 但是沒有急救治療的技術, 再轉院到上級醫院, 大大延長了從發病到血管疏通的時間。

據瞭解, 我國急性心梗救治面臨三個延誤:患者對冠心病及心梗缺乏正確認識導致患者延誤, 基層醫院的認知不足及與有急救能力上級醫院間缺乏有效協作導致的轉運延誤, 急診或相關學科認識及院內各部門間缺乏有效協作院內延誤。 這三個延誤都會導致急性心梗致死率高, 預後差。

對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肖純表示應建立區域協同救治體系,提高急性心梗救治水準,牢牢掌握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同時,還要加強公眾教育,借助大眾傳媒積極普及冠心病防治知識。“心肺復蘇最基本的技術應該讓越來越多人掌握,但由於健康教育的缺乏,現在這方面還很不足。”肖純說,在西方發達國家,消防員、員警等公共服務人員都會掌握心肺復蘇術,但是國內對醫護人員的培訓還很不夠,掌握比較好的主要是在心血管和重症急救科室等部分科室,像耳鼻喉科等醫生往往掌握不夠理想。

這一看法也得到惠州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王麗的認同。她告訴記者,不僅市民的急救知識不足,很多醫生對急救知識的掌握也有欠缺。為此,市120今年開展了兩期院前急救人員的技術培訓,主要針對市區和仲愷高新區急救系統網路醫院、支援醫院的相關醫護人員和車隊隊長。

注意心血管疾病“魔鬼時間”

在多年診療過程中,葉自力面對過多起出現猝死症候的患者。

2015年5月,惠州某中學一名17歲學生在參加800米跑步考核時,在距終點還有300米時突然倒地猝死,現場校醫及負責保健的惠州市惠康醫院醫護人員立即上前進行心肺復蘇術,並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進行進一步搶救,最終搶救成功。

然而,並非每一位患者都能這麼幸運。

2015年某天下午,惠州某中學生放學後在校園內打籃球時突發心跳呼吸停止,現場無人進行心肺復蘇術,呼叫120送到距學校最近醫院進行救治,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2016年8月某天下午,一位市民出現胸悶不適,服藥後有所緩解,未引起足夠重視。晚上6時多出現症狀加重,呼叫120接回醫院不到5分鐘即出現心跳停止,搶救無效死亡,死亡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近10年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

總結這些病例的發生和搶救情況,葉自力總結說,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魔鬼時間”——從淩晨到上午10時這一段時間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被醫學界稱為“魔鬼時間”。“因為人在睡眠中心率比較慢、血壓較低,而在醒來時血壓上升,心跳加快,而且體內水分流失了一夜,血液黏稠度增加,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幾率。”葉自力建議年輕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常熬夜,而老年人則要學會“賴床”,醒後儘量在床上躺一會兒再起床。

除了這個“魔鬼時間”之外,突然降溫的秋冬季節,也往往是心腦血管患者發病高峰。王麗向記者透露,正常天氣下,市急救中心處理的病例大概為每天70個左右,根據往年經驗,隨著天氣轉涼,這一數字會逐步上升到每天110個,其中心腦血管占了三成左右。

猝死是在內外因的交互作用下發生的,葉自力表示,猝死的內因主要是指死者生前體內的潛在性疾病或病變,其中以心血管系統疾病最為多見。猝死的外因是指誘發或促使機體內潛在性疾病突然向惡性轉化,是導致猝死發生的外在因素,常見因素有過度興奮或過度抑制的精神變化,劇烈運動或者疲勞過度。

在預防猝死方面,肖純則更關注健康理念的推廣。“大吃大喝,缺乏運動,激烈競爭導致焦慮緊張,都會導致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增多,要改變這種局面,最重要的就是從生活方式改變,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肖純表示,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肥胖,引起血壓升高,形成糖尿病,高脂血症,都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增加的重要因素,西方從國家層面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已有二三十年,也是十多年前開始出現患病比率由增轉減的拐點,國內距離這個拐點還有相當距離。

■知多D

猝死前有這些危險信號

胸悶、腹脹:胸部憋悶,腹脹噁心。胃部症狀與一般胃病不同的是,此種胃部不適是一種憋悶、脹滿感覺,有明顯誘發原因,持續時間在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內,伴鈍痛、灼熱及噁心嘔吐感。

疲勞感,多表現為無任何原因可解釋的疲倦。

過度出汗,當在一段時間內並沒有進行運動卻突然出汗。

胸痛,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表現是胸骨後壓榨樣疼痛,是最易發生猝死的一種疾病。

疼痛,非心前區的疼痛(急性心肌梗塞的心臟外表現):疼痛可出現在腹背部、頸部、左前臂、腕部、手指、牙床、咽喉甚至下肢。

此外,重度的血壓升高和憋氣、口唇發紫,也都是可能發生猝死的重要信號。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預後差。

對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肖純表示應建立區域協同救治體系,提高急性心梗救治水準,牢牢掌握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同時,還要加強公眾教育,借助大眾傳媒積極普及冠心病防治知識。“心肺復蘇最基本的技術應該讓越來越多人掌握,但由於健康教育的缺乏,現在這方面還很不足。”肖純說,在西方發達國家,消防員、員警等公共服務人員都會掌握心肺復蘇術,但是國內對醫護人員的培訓還很不夠,掌握比較好的主要是在心血管和重症急救科室等部分科室,像耳鼻喉科等醫生往往掌握不夠理想。

這一看法也得到惠州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王麗的認同。她告訴記者,不僅市民的急救知識不足,很多醫生對急救知識的掌握也有欠缺。為此,市120今年開展了兩期院前急救人員的技術培訓,主要針對市區和仲愷高新區急救系統網路醫院、支援醫院的相關醫護人員和車隊隊長。

注意心血管疾病“魔鬼時間”

在多年診療過程中,葉自力面對過多起出現猝死症候的患者。

2015年5月,惠州某中學一名17歲學生在參加800米跑步考核時,在距終點還有300米時突然倒地猝死,現場校醫及負責保健的惠州市惠康醫院醫護人員立即上前進行心肺復蘇術,並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進行進一步搶救,最終搶救成功。

然而,並非每一位患者都能這麼幸運。

2015年某天下午,惠州某中學生放學後在校園內打籃球時突發心跳呼吸停止,現場無人進行心肺復蘇術,呼叫120送到距學校最近醫院進行救治,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2016年8月某天下午,一位市民出現胸悶不適,服藥後有所緩解,未引起足夠重視。晚上6時多出現症狀加重,呼叫120接回醫院不到5分鐘即出現心跳停止,搶救無效死亡,死亡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近10年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

總結這些病例的發生和搶救情況,葉自力總結說,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魔鬼時間”——從淩晨到上午10時這一段時間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被醫學界稱為“魔鬼時間”。“因為人在睡眠中心率比較慢、血壓較低,而在醒來時血壓上升,心跳加快,而且體內水分流失了一夜,血液黏稠度增加,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幾率。”葉自力建議年輕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常熬夜,而老年人則要學會“賴床”,醒後儘量在床上躺一會兒再起床。

除了這個“魔鬼時間”之外,突然降溫的秋冬季節,也往往是心腦血管患者發病高峰。王麗向記者透露,正常天氣下,市急救中心處理的病例大概為每天70個左右,根據往年經驗,隨著天氣轉涼,這一數字會逐步上升到每天110個,其中心腦血管占了三成左右。

猝死是在內外因的交互作用下發生的,葉自力表示,猝死的內因主要是指死者生前體內的潛在性疾病或病變,其中以心血管系統疾病最為多見。猝死的外因是指誘發或促使機體內潛在性疾病突然向惡性轉化,是導致猝死發生的外在因素,常見因素有過度興奮或過度抑制的精神變化,劇烈運動或者疲勞過度。

在預防猝死方面,肖純則更關注健康理念的推廣。“大吃大喝,缺乏運動,激烈競爭導致焦慮緊張,都會導致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增多,要改變這種局面,最重要的就是從生活方式改變,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肖純表示,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肥胖,引起血壓升高,形成糖尿病,高脂血症,都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增加的重要因素,西方從國家層面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已有二三十年,也是十多年前開始出現患病比率由增轉減的拐點,國內距離這個拐點還有相當距離。

■知多D

猝死前有這些危險信號

胸悶、腹脹:胸部憋悶,腹脹噁心。胃部症狀與一般胃病不同的是,此種胃部不適是一種憋悶、脹滿感覺,有明顯誘發原因,持續時間在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內,伴鈍痛、灼熱及噁心嘔吐感。

疲勞感,多表現為無任何原因可解釋的疲倦。

過度出汗,當在一段時間內並沒有進行運動卻突然出汗。

胸痛,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表現是胸骨後壓榨樣疼痛,是最易發生猝死的一種疾病。

疼痛,非心前區的疼痛(急性心肌梗塞的心臟外表現):疼痛可出現在腹背部、頸部、左前臂、腕部、手指、牙床、咽喉甚至下肢。

此外,重度的血壓升高和憋氣、口唇發紫,也都是可能發生猝死的重要信號。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