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

古人有哪些常見消暑方法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古代人是怎麼消暑的吧:

清:

在清朝, 伏天裡選擇中草藥避暑是當時北京地區一大特點, 在《京都風俗志》中記載, 在伏天, 有人喝冰水, 有人煎熬蘇葉、藿葉、甘草等湯, 稱之為暑湯, 並在街上出售。 這裡的“蘇葉”, 即紫蘇葉, 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中老年和兒童夏日飲蘇葉湯, 則有健脾補中的功效。

除了老百姓喜歡製作暑湯消暑外, 宮中的御醫在夏季也會開出消暑的中藥方子, 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 還有香薷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等丸藥。 這些藥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扁豆、陳皮、茯苓、木瓜、滑石、甘草等。

中醫指出, 這些中藥對於治療在濕疫時氣發生的暑濕感冒比較有效。 八月份是暑濕的月份, 服用藿香、甘草、金銀花等中藥或湯劑也有利於預防中暑和感冒。

明清:

明清以來, 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蓮子湯。 中醫學認為, 蓮子性味甘平, 具有養心益腎的功用。 中醫專家指出, 夏日常飲蓮子湯, 能補中強志, 養神益脾。 中老年人食用, 輕身益氣, 令人強健。 在清朝宮廷中, 消暑冷飲的種類就有很多了, 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製成, 冰鎮後吃起來絕對爽口。

漢:

其實, 飲食避暑從漢代就開始了。 據《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 名為消惡”。

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 避惡就是指消暑。 “湯餅”是一種放在水裡煮熟的麵食。 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 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 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 所以, 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消暑方法。 現在人們也可以吃一些熱氣騰騰的面出身汗來消暑, 但是要因人而異, 只適合不愛出汗的人。

以下幾款古方膳食消暑一一推薦:

東坡避俗

材料:竹葉6片、麥冬10g、參須10g、甘草5g。

調味料:冰糖(隨意)。

做法:

1.鍋內加水放入麥冬、參須、甘草先煮出湯汁, 再濾渣取汁備用。

2.竹葉洗淨切成小段放入玻璃壺中, 用剛煮好的湯汁趁熱沖泡約5分鐘。

3.飲用時加入少許冰糖調勻即可。

健康小方簽:鮮竹葉能利尿解溫、清心胃之熱, 加麥冬、甘草煎做飲品,

很適合做夏天消暑熱、解煩渴的清凉飲料, 體會一下東坡詩吟“無竹令人俗”之心境。

仲夏清涼

材料:紅肉西瓜1個、白茅根50g。

調味料:冰糖(隨意)。

做法:

1.鍋內加水煮開, 放入白茅根煮出汁後濾渣取汁, 再加少許冰糖待凉備用。

2.西瓜剖開, 挖出紅果肉, 放進白茅根凉茶中。

3.西瓜皮切去綠色部分, 留紅白之間的果肉切成長條, 可與凉茶一併食用。

健康小方簽:白茅根是解熱、清肺、凉血、生津的方劑。 西瓜能利尿、解熱、瀉火、除煩。 西瓜皮古方名“西瓜翠衣”。 本飲品對出麻疹、發高燒者有退熱止渴的功效。

盛暑清悠

材料:黨參25g、麥冬15g、五味子10g。 調味料:蜂蜜或冰糖(隨意)。

做法:

1.所有材料放入鍋內, 加水用慢火煮約15分鐘。

2.濾渣取汁, 隨意加蜂蜜或冰糖即可。

健康小方簽:本品三味是中醫常用之生脈飲, 最好用長流水煎飲。 夏天肢體倦怠、氣短懶言、汗出不止、口乾舌燥者皆宜飲用本品。 加甘草、黃芪即稱生脈保元湯, 對心力衰弱、神經機能衰弱者有調養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