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

端午最常見的四大來源傳說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幾日之一, 端午的習俗有很多, 比如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等等, 而關於端午來源也有很多的說法, 下面為大家介紹端午最常見的四大來源傳說。

端午節的來歷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在夏曆五月初五, 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 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 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 如:午日節、重五節, 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 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重午、午日等等。 雖然名稱不同, 但總體上說, 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 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 五月是毒月, 五日是毒日, 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 居三毒之端。 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 五毒蛇開始活躍, 鬼魅魍魎也會猖獗, 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

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 因此, 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過端午節, 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 由於地域廣大, 民族眾多, 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佘、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加上許多故事傳說, 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 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 掛鍾馗像, 迎鬼船、躲午, 帖午葉符, 懸掛菖蒲、艾草, 遊百病, 佩香囊, 備牲醴, 賽龍舟, 比武, 擊球, 蕩秋千, 給小孩塗雄黃, 飲用雄黃酒、菖蒲酒, 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 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 如賽龍舟等, 已得到新的發展, 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 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祭正式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並已獲得成功, 這對我們中國人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 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 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1、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 屈原, 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宣導舉賢授能, 富國強兵, 力主聯齊抗秦, 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 屈原遭饞去職, 被趕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 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 獨具風貌, 影響深遠(因而, 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西元前278年, 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 心如刀割, 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 於五月五日, 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 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 楚國百姓哀痛異常, 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隻, 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 “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 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 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

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 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 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 外纏彩絲, 發展成棕子。

以後,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 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是紀念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 楚國人, 父兄均為楚王所殺, 後來子胥棄暗投明, 奔向吳國, 助吳伐楚, 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 子胥掘墓鞭屍三百, 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 其子夫差繼位, 吳軍士氣高昂, 百戰百勝, 越國大敗, 越王勾踐請和, 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 應徹底消滅越國, 夫差不聽, 吳國大宰, 受越國賄賂, 讒言陷害子胥,

夫差信之, 賜子胥寶劍, 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 視死如歸, 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 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 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便自刎而死, 夫差聞言大怒, 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 在新石器時代, 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 該遺存的族屬, 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 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 生活於水鄉, 自比是龍的子孫。 其生產工具, 大量的還是石器, 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 作為生活用品的罎罎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4、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西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研究認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節”概念。

袁學駿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位重疊的概念,如正月正(陰曆一月初一)春節,二月二日龍頭節,三月三日相傳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上面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幾種端午來源傳說的介紹,不管端午的由來是怎樣的,我們都應該繼續保持這個傳統,保護好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作為生活用品的罎罎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4、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西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研究認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節”概念。

袁學駿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位重疊的概念,如正月正(陰曆一月初一)春節,二月二日龍頭節,三月三日相傳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上面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幾種端午來源傳說的介紹,不管端午的由來是怎樣的,我們都應該繼續保持這個傳統,保護好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