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後手腳發麻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跑步, 不僅僅可以鍛煉身體, 還可以排毒養顏, 十分有好處。 但是一部分人卻在跑步之後出現不適症狀, 最為常見的便是心慌心悸、肢體酸脹以及眩暈等情況了。 無論出現哪種不適症狀都需要引起重視, 今天專門為大家講述下跑步之後出現手腳發麻情況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跑步後手腳發麻的原因
1、經疲勞的表現。
跑步時的麻木感沒有首先出現在肌肉收縮最多的腿部, 而是出現在手臂, 說明這種麻木可能不僅僅是肌肉疲勞。 其實, 感覺到肌肉發麻, 很多時候是神經受到刺激和疲勞的表現。
例如:我們有時久站、久坐了之後會感覺到腿麻, 這通常是由於身體長時間保持在一個姿勢, 局部神經長時間受壓。 或者局部血管受壓、導致缺血、缺氧, 進而刺激神經系統。 當你變換姿勢後, 很快麻木感就會消失。 而患有頸椎病或者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也會有手腳發麻的感覺,
神經疲勞有一個明顯的特徵, 就是會出現全身的反應, 而不僅局限於運動的部位。 因為, 神經疲勞往往是中樞性疲勞, 中樞神經(主要是大腦)的反應會傳遞到全身各部位。 這就是為什麼靠腿跑步, 反而手臂會發麻。
依照巴甫洛夫學派的觀點, 運動性疲勞的根本是由於大腦皮層產生了“保護性抑制”。 運動時, 大量衝動傳至大腦皮層的中樞神經元, 使其長時間興奮。 大腦作為人體最為重要的器官之一, 是最需要得到保護和休息的。 當大腦皮質的中樞神經不斷接收到外周神經的疲勞, 為避免進一步消耗, 便產生了抑制過程, 這對大腦皮質有保護性作用。
在長時間運動中, 刺激神經系統的原因, 還可以有很多。 神經系統本身的興奮、肌肉的劇烈運動, 以及能量物質的減少、缺氧、乳酸增多、電解質流失, 溫度過低或過高(失溫、中暑的前兆), 它們都可以刺激神經細胞, 引發神經衝動, 傳至大腦皮層的中樞神經元, 誘發保護性抑制的過程。
2、乳酸堆積使手臂發麻。
運動疲勞“堵塞學說”認為, 疲勞的產生是由於某些代謝產物在身體組織中堆積造成。 乳酸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與疲勞相關的代謝產物。
乳酸是由於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體內葡萄糖的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產物。 當運動強度大, 氧氣供應不足, 有氧氧化系統不足以供應能量, 使得無氧糖酵解功能增加, 大量的無氧代謝產物乳酸就在體內形成堆積。
乳酸堆積使得肌組織和血液中PH值下降, 也就是酸化。 這會使得肌肉細胞內肌漿中的鈣離子濃度下降,
從跑步的動作特點來看, 雖然手臂肌肉產生力量與能量代謝都較少, 本身產生乳酸也較少, 但是全身血液迴圈中的乳酸, 也就是血乳酸, 卻可以對手臂部位造成刺激。 因為, 乳酸不止會局限於運動的骨骼肌細胞, 它在骨骼肌細胞產生後, 還會進入血液成為血乳酸, 並通過血液迴圈被輸送到身體其他部位。 所以雖然看似靠腿在跑步, 但全身都可能出現發麻的症狀。
另外, 乳酸不僅造成了肌肉疲勞,
如何面對跑步後手腳麻木?
通過上述分析, 跑友們應該已經知道, 跑步中手臂發麻現象有可能是神經系統本身的疲勞, 也有可能是血乳酸濃度過高、刺激神經細胞。當你進行短時間、大強度跑步時,血乳酸的影響更大,血乳酸刺激神經細胞是導致你手臂發麻的主要原因。而長時間、低強度的持續跑,更多的是神經系統本身的疲勞,而不是受到乳酸等其他刺激。
所以,當你在高速奔跑時如果出現手臂發麻,不妨放慢速度試試。放慢速度可以使體內缺氧程度大大降低,無氧產乳酸代謝減少,血乳酸濃度下降,那麼將使得神經肌肉疲勞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是如果你放慢速度後仍然感覺發麻,並持續加重,就更多地是一種神經疲勞的表現了。
當神經疲勞時,其實身體各系統也已經處於較為疲勞的狀態,比如能量儲備降低,肌纖維疲勞,脫水和電解質失衡,體內熱量過多等。所以馬拉松比賽中如果出現疲勞、“撞牆”的現象,一定要準確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態。
1、當你只是覺得跑不動、配速降低、運動的欲望降低,但沒有其他一些異常的身體反應(比如噁心、頭暈等),那麼這是正常的一種運動疲勞,是不需要過多擔心的。只要保持住節奏和機械運動狀態,繼續堅持比賽問題不大,也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傷害。
2、但當你不僅僅是跑得慢了,還突然出現噁心、頭暈、心慌、呼吸困難等異常反應(平常沒有出現過的),不能再維持清醒狀態,那麼就需要引起警惕了,如果硬撐,很有可能造成“倒地”事件甚至更危險的事故。此時退出比賽、中止訓練,才是理智的選擇。
而身體麻木,作為一種神經系統發出的預警信號,很多時候屬於上面第二種的疲勞反應,也就是應該謹慎堅持的。身體麻木提示身體疲勞已經已經到了一種“拐點”,而如果繼續堅持,那麼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會呈斷崖式的下降,同時身體狀態也幾乎崩潰,這在專業上稱為“突變理論”。
這不完全等同於俗稱的“撞牆”。因為當發生撞牆時,如果你競技水準較高、並且賽前訓練系統,那麼比賽中的反應並不會太大,往往只是腿邁不動、配速降低,而很少會出現身體發麻、噁心等反應。而水準較低、訓練不系統的跑友,反應就比較劇烈,常會出現身體麻木,這就是大腦發出的一種預警信號,提示你要當心了。
也有可能是血乳酸濃度過高、刺激神經細胞。當你進行短時間、大強度跑步時,血乳酸的影響更大,血乳酸刺激神經細胞是導致你手臂發麻的主要原因。而長時間、低強度的持續跑,更多的是神經系統本身的疲勞,而不是受到乳酸等其他刺激。所以,當你在高速奔跑時如果出現手臂發麻,不妨放慢速度試試。放慢速度可以使體內缺氧程度大大降低,無氧產乳酸代謝減少,血乳酸濃度下降,那麼將使得神經肌肉疲勞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是如果你放慢速度後仍然感覺發麻,並持續加重,就更多地是一種神經疲勞的表現了。
當神經疲勞時,其實身體各系統也已經處於較為疲勞的狀態,比如能量儲備降低,肌纖維疲勞,脫水和電解質失衡,體內熱量過多等。所以馬拉松比賽中如果出現疲勞、“撞牆”的現象,一定要準確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態。
1、當你只是覺得跑不動、配速降低、運動的欲望降低,但沒有其他一些異常的身體反應(比如噁心、頭暈等),那麼這是正常的一種運動疲勞,是不需要過多擔心的。只要保持住節奏和機械運動狀態,繼續堅持比賽問題不大,也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傷害。
2、但當你不僅僅是跑得慢了,還突然出現噁心、頭暈、心慌、呼吸困難等異常反應(平常沒有出現過的),不能再維持清醒狀態,那麼就需要引起警惕了,如果硬撐,很有可能造成“倒地”事件甚至更危險的事故。此時退出比賽、中止訓練,才是理智的選擇。
而身體麻木,作為一種神經系統發出的預警信號,很多時候屬於上面第二種的疲勞反應,也就是應該謹慎堅持的。身體麻木提示身體疲勞已經已經到了一種“拐點”,而如果繼續堅持,那麼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會呈斷崖式的下降,同時身體狀態也幾乎崩潰,這在專業上稱為“突變理論”。
這不完全等同於俗稱的“撞牆”。因為當發生撞牆時,如果你競技水準較高、並且賽前訓練系統,那麼比賽中的反應並不會太大,往往只是腿邁不動、配速降低,而很少會出現身體發麻、噁心等反應。而水準較低、訓練不系統的跑友,反應就比較劇烈,常會出現身體麻木,這就是大腦發出的一種預警信號,提示你要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