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養生基礎從生活環境開始!

養生方法極為豐富, 可謂無時無處不在。 古代養生學家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 闡明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

古代養生學家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當作致病的“內因”, 將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當作致病的“外因”, 強調內因起主導作用的同時。 也注重外因的重要作用。

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 與日月相應也。 ”人生活於天地之間、時空之內, 形神機能活動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科學養生必須置人於環境之中, 加以重視, 給予考慮。

季節更替、晝夜變化、地域高下、水質土礦、植被綠化、家居擺設,

乃至於社會地位、生活境遇、人際事宜等均可影響身心健康, 適之則有利養生, 逆之則有害健康, 切請慎調為要。

自然環境

以季節更替為例, 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顯而易見。 春溫夏熱, 秋涼冬寒。 均有一定限度, 既不能太過, 也不可不及。 人體若能順應這種變化。 則多健康無病。 但若氣候出現異常變化, 或人體不能隨季節變化而相應調整時, 又每可產生身體不舒, 甚至發生疾病。

這就需要我們依據不同季節特點進行身心的適時調整。 《黃帝內經》就有“四時調神”的專論, 如論中指出:“春三月, 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 披髮緩形, 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 養生之道也。 ”

意為春季起居養生, 應該晚睡早起。

晨起披散長髮, 舒緩形體, 院中信步。 沐浴春光, 使身心舒暢, 以應春季生髮之氣。 再如冬三月, “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 去寒就溫, 無泄皮膚, 使氣毋奪, 此冬氣之應, 養藏之道也”。

意為冬季的起居養生最宜早睡晚起, 必待日出後活動, 以免擾動陽氣。 尚需防寒保暖, 護陽固精, 以應冬季閉藏之氣。

居住環境

時至今日, 由於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 人類的居住環境受到各種有害因素的影響和破壞, 變得不再自然、不再生態。 面臨這樣的居住環境。 養生活動更應做到趨利避害, 對空氣、水質、土壤、植被等的保護, 實際上就是為創造良好的群體養生環境而做貢獻。 保護環境我們每個人能做到的是, 平時生活中注意不隨地丟棄垃圾、不隨地吐痰、不吸煙、不製造雜訊等。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對人體養生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 和諧的社會環境, 融洽的人際關係, 舒心的工作崗位。 和睦的家庭氛圍, 均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 反之, 則有害身心健康。 這方面的正反面例子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