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八個神奇指法養生防病 掐十宣用于小兒發熱

按摩是中醫保健的一個傳統的療法, 可以改善身體素質, 預防治療身體的疾病, 對于按摩的手法, 我們也有所了解, 如推、揉、掐等, 下面中醫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按摩時常用的八個神奇指法, 助你養生又防病, 一起來看看吧。

掐十宣:

掐十宣主要用拇指掐法。 掐十宣的功效為清熱鎮靜、開竅醒神。 醫者用拇指指甲掐患兒十指指尖, 指甲內赤白肉際處, 各掐5次。 操作時以掐法為主, 輕柔協調。 用于小兒發熱、驚風。

推腎水:

推腎水的種類有拇指推法。 功效為補腎益腦, 溫養下元, 清利濕熱。 醫者用拇指沿患兒指根推向指尖方向為補, 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的方法。 動作輕柔, 速度均勻。 用于小兒發育遲緩、消化不良等。

揉百會:

揉百會的種類有拇指揉法, 中指揉法。 揉百會的功效為安神鎮驚、升陽舉陷。 操作時將拇指或食指放在百會穴上, 加一定的壓力緩緩揉動,

順時針、逆時針交替進行。 手法柔和, 由輕到重, 用力不宜過大。 用于脫肛、久泄、氣血不足等。

扯大椎:

扯大椎的種類有食中指提捏法。 功效為清熱解毒、發汗解表。 醫者用屈曲的食、中二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 至局部皮膚出現輕度紅紫為止的方法。 動作干脆、有力。 用于感冒、發熱、流涕、咳嗽等。

補脾土:

醫生循患兒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反復直推。 補脾土的功效為健脾和胃, 補氣和血。 用力要輕, 速度要均勻, 頻率每分鐘100-300次。 補脾土常用于小兒消化不良、厭食、貧血、久泄等。

提捻法:

又稱捏積療法。 提捻法的種類有兩指提捻法, 三指提捻法。 患兒俯臥, 醫者雙手抵于小兒骶骨尾椎, 雙拇指在下, 兩食指在上, 將皮膚提起后, 用兩拇指沿督脈(后正中線)作滑動性的拿捻, 連續操作五六次, 以局部出現潮紅為宜的方法。 雙手配合靈活有力, 有規律。 提捻法的功效為調理脾胃, 消積導滯。 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瀉、便干、發育遲緩、毛發稀疏、盜汗自汗等。

推上三關:

推上三關的種類有拇指推法, 食指推法, 中指推法。 醫者以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腹自患兒腕關節橈側推向肘的方法。 推上三關功效為補氣行血, 溫陽散寒。 以推法為主, 協調柔和, 操作100-300次。 用于小兒氣血虛弱、消瘦肢冷、腹瀉日久不愈、關節疼痛。

按揉中脘:

按揉中脘的種類有指端按揉法,

掌根按揉法。 醫者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穴的方法。 按揉結合, 和緩有節律, 力量適中, 操作100-200次。 按揉中脘的功效為消食利氣、健脾和胃。 按揉中脘的適應范圍在臍上四寸(胸骨下端至臍連線上)。 用于小兒食積、腹脹、厭食、嘔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