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防治早搏,調整情緒和作息

主講人: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陳 龍

12月20日

突然心髒亂跳, 感覺喘不上氣來, 摸一摸脈搏, 每分鐘心跳只有四五十下, 到醫院一檢查, 醫生告訴你:早搏。 早搏在中青年人中並不少見。 一般情況下, 早搏的風險雖然不是很高, 但可能誘發心動過速、心室顫動, 更嚴重的還會導致猝死。 所以, 早搏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早搏分生理性和病理性

心臟過早搏動簡稱早搏, 是一種提早的異位心搏, 按起源部位可分為竇性、房性、房室交接處性和室性四種, 其中以室性最多見, 其次為房性, 竇性過早搏動較為罕見。

早搏有生理、病理兩種情況。 一般將偶然發生早搏者稱偶發早搏, 無症狀, 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暫停感;將頻繁出現早搏者稱為頻發早搏, 症狀大多為心悸、胸悶、疲乏、頭暈等不適感。 一般來說, 偶發早搏, 多為生理性。 生理性的早搏是無害的, 不會給人帶來風險。 這種早搏大多數查不出病理性誘因, 往往是因精神緊張、過度勞累、吸煙、酗酒、喝濃茶、喝咖啡過量引起的。 多數出現在安靜時或臨睡前, 運動後早搏消失, 一般不影響身體健康。 經過一段時間, 這種早搏大多會不治而愈, 所以無需去醫院治療。

休息或心率慢時發生的早搏多為生理性的;運動或心率快時發生的早搏多為病理性的。 頻發早搏多為病理性早搏,

常見於心肌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及洋地黃中毒患者, 多發生于老年人或兒童。 這類病人, 或為已確診心臟病患者, 運動後早搏次數增加, 心電圖檢查除發現早搏, 往往還伴有其他心電圖異常改變。

對於病理性早搏, 應高度重視, 及早做心電圖檢查, 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治療, 如果出現嚴重和頻繁發作的情況, 最好住院觀察治療。 病理性早搏病人經治療後大多數預後良好, 僅有少數病人會併發嚴重心臟基礎疾病或離子紊亂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 嚴重的會導致心源性猝死, 特別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當然, 這只是少數情況, 不必談早搏色變。


↑點擊去參與測試 拜拜粗腰肥大腿↑

早搏治療要區別對待

很多朋友一聽到早搏就認為是心臟出了問題。 其實正常人也會發生早搏。 95%的人都經歷過早搏, 如果對正常人做24小時心電圖觀察, 可能記錄到早搏的人會達到70%~80%。 絕大多數人的早搏症狀不用干預。 不過, 如果頻率過高, 就需要干預治療了。 因此, 有的患者出現早搏時顯得過分緊張, 其實是對早搏的錯誤認識造成的。 對早搏患者要區別對待, 著重調整作息和控制情緒是關鍵。

無論是生理性或病理性早搏, 精神緊張都會進一步導致其加重。 重要的是應儘快將誘發早搏的原因去除, 早搏便可逐步消除, 必要時可服用鎮定藥物, 克服緊張情緒並改善睡眠。 無法找到早搏原因,

可讓專科醫生決定是否需要對早搏進行干預。 頻發性早搏, 尤其在心臟病基礎上出現的早搏, 應儘早進行藥物治療。 找不到病因的頻發早搏, 可能很早以前就已發生, 許多病人已經習慣。 偶發性早搏, 對血液迴圈影響不大, 所以早搏患者應消除思想顧慮, 保持樂觀情緒。

目前, 治療早搏的藥物很多, 如倍他樂克等, 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頻發性早搏, 在心臟病基礎上可能演變為嚴重的心律紊亂, 或可導致心絞痛和心力衰竭。 緩解早搏的藥物很多, 但是這些藥多數藥性較劇烈, 不建議頻繁換藥。 藥物治療無效的頻發早搏, 或有一定惡性程度, 可接受射頻消融手術治療, 這種介入手術可以根治早搏, 並且手術安全, 創傷很小。

規律生活防早搏

早搏可發生于各類人群, 心臟神經官能症與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更易發生。 情緒激動、神經緊張、疲勞、消化不良、過度吸煙、飲酒或喝濃茶等行為均可引起發作, 也可無明顯誘因。 預防早搏的發生, 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很重要。

首先, 要保持規律的作息, 不過度熬夜。 常失眠者, 應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 保證大腦皮層得到充分休息。 其次, 可進行適當體育鍛煉。 不要長時間看電視或坐在電腦前, 散步、打太極拳、健身訓練, 將帶來長久益處。 再次, 飲食宜清淡, 儘量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如酸、辣等調味品, 少喝濃茶或咖啡, 這些食物都可使心肌興奮度增高, 誘發早搏。 要戒煙少酒, 因為抽煙喝酒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誘發因素。

此外, 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過大是早搏的主要誘因, 情緒大起大落可能引起功能性早搏。 應經常保持心情開朗, 避免過度興奮或憂傷。 早搏患者要按醫囑服藥, 定期到醫院體檢。 一旦發現心悸、心漏跳等情況要及時就診。 早檢查, 早診斷, 早治療, 早搏並不那麼可怕。


↑點擊去參與測試 拜拜粗腰肥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