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寶寶吃多了會拉肚子嗎

很多的家長們會害怕自己的寶寶吃不飽的, 這樣的話就會給他們每天吃很多的食物, 其實這樣是會直接增加寶寶胃腸道的消化功能, 當寶寶在吃多以後也是會導致拉肚子的情況發生, 這主要就是因為消化不良所導致的, 因此就需要去吃一些有利於消化的食物, 必要的時候需要採用藥物來治療的。

1.急性腹瀉

(1)感染包括病毒(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等病毒)、細菌(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或寄生蟲(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梨形鞭毛蟲)引起的腸道感染。

(2)中毒食物中毒如進食未煮熟的扁豆、毒蕈中毒、河豚中毒, 重金屬中毒, 農藥中毒等。

(3)藥物瀉藥、膽鹼能藥物、洋地黃類藥物等。

(4)其他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急性壞死性腸炎、食物過敏等。

2.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病因比急性的更複雜, 腸黏膜本身病變、小腸內細菌繁殖過多、腸道運輸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腸運動紊亂以及某些內分泌疾病和腸道外腫瘤均有可能導致慢性腹瀉的發生。 可引起慢性腹瀉的疾病包括:。

(1)腸道感染性疾病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症①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癥性腸炎。

(4)腫瘤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等。

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症狀, 俗稱“拉肚子”, 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 糞質稀薄, 水分增加, 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 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 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 正常人每日大約有9L液體進入胃腸道, 通過腸道對水分的吸收, 最終糞便中水分僅約100~200ml。

若進入結腸的液體量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或(和)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 就會導致糞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 便產生腹瀉。 臨床上按病程長短, 將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 急性腹瀉發病急劇, 病程在2~3周之內, 大多系感染引起。 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發病原因更為複雜, 可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