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古人“滴血認親”,最終能認出什麼?

要說電視劇常有的戲碼, 一定少不了“滴血認親”。 小時候對此深信不疑, 有些人甚至可能親自試過......

古代醫學常識和醫學技術都不發達, 但是古人卻有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幫隔壁老王養一個孩子的精神, 於是有些人就搗鼓出了“認親”的方法。

古代認親方式分“滴骨認親”和“滴血認親”。

滴骨認親:關鍵不是血, 而是骨

滴骨認親是指將活人的血滴在亡人的骨頭上, 如果血液能夠滲入骨頭就說明雙方有血緣關係。 早在三國時期, 人們開始了滴骨認親, 並且往後很長一段歷史中都沿用著這種親子鑒定方式。

《南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現在看來很狗血的故事。 宮中傳蕭綜的不是武帝的兒子, 而是東昏侯的兒子。 蕭綜長大以後很有實驗主義風範, 先把傳聞中的爹——東昏侯的墳墓刨了, 將自己的血滴在屍骨中, 血立即就滲透了。 蕭綜有一點點相信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了, 為了保險起見, 蕭綜又殺害自己的親兒來做一組對比試驗, 發現自己的血也能滲透在兒子身上。 於是他終於相信了自己是東昏侯的私生子......

接下來是打古人臉的時間。

事實上, 無論將人體的骨骼放置於露天還是埋葬在泥土中, 時間長了軟組織都會漸漸溶解消失只剩一堆白骨。 而白骨的表層容易腐蝕發酥, 無論誰的血都能輕易的滲入進去啦~相反如果骨骼結構完整,

軟組織還未消失時, 任是祖宗十八代的血都沒有辦法滲透......也就是說, 如果堅持“滴骨認親”的方式, 多試幾副骸骨......你就會陷入深深的哲學迷茫中:“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滴血認親:只能驗血型

一碗清水, 兩滴血, 一幫群眾。 滴血認親就可以開始了。 只要兩滴血液在清水中能夠相融, 就證明是有血緣關係的, 反之就沒有。

這種滴血認親的鑒定方式沒有科學依據。

血液中的紅細胞的細胞膜非常脆弱。 它的細胞壁不夠堅固。 當人們將血液滴入清水裡,

滲透壓會讓紅細胞吸水破裂, 所以兩滴血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相融的。

那不用清水, 直接把兩個人的血滴在一起呢?

實際上, 兩個人的血液滴在一起能不能夠融合, 取決於他們的血型。

另外, 父母和子女的血型對應關係是比較複雜的。 比如, 父親是AB型血, 母親是O型血, 生出來的小孩血型卻將是A或B型, 與父母的血型都不同。 如果兩滴血可以相融合在一起, 那只能說明雙方血型相同而已。 全世界幾十億人口, 而血型就只有四種, 如果就根據血型是否相同來判斷是否有親子關係, 那我們的親戚也太多了吧, 怪不得說“五湖之內皆兄弟”。

結論就是, 滴血認“親”唯一可以測出的結果, 就是對方能不能給你輸血。

親子鑒定只“站”DNA

DNA, 又稱為去氧核糖核酸, 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 同時也是組成基因的材料。 在繁殖過程中, 父代把它們自己DNA的一部分複製傳遞到子代中, 從而完成性狀的傳播。

用DNA進行親子鑒定,

只需做十幾個DNA位點作檢測, 就能知曉是否有血緣關係, DNA親子鑒定, 否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幾近100%, 肯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可達到99.99%。 如果有3個以上的位點不同, 則可排除親子關係。

如果你懷疑你的孩子是隔壁老王的, 或者懷疑自己是隔壁老王的孩子, 唯一的選擇是有科學依據的DNA親子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