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驅蟲藥檳榔的功效和應用

本品為棕櫚科常綠喬木植物棕榔 Areca catechu L.的成熟種子。 主產于海南島、福建、雲南、廣西、臺灣等地。 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 用水煮後,

乾燥, 剝去果皮, 取出種子, 曬乾。 浸透切片或搗碎用。

【性味歸經】苦、辛, 溫。 歸胃、大腸經。

【功效】驅蟲消積, 行氣利水。

【應用】

1.用於多種腸道寄生蟲病。 本品對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多種寄生蟲, 均有驅殺作用。 其中對絛蟲證療效最佳, 常單用或與南瓜子同用取效。 用治蛔蟲、蟯蟲證, 多與使君子、苦楝皮同用;用治薑片蟲, 可與烏梅、甘草配伍。

近年臨床報導, 檳椰與南瓜子合用治療絛蟲病、檳榔水煮液治療腸道鞭毛蟲病、檳榔配伍牽牛子製成片劑, 治療薑片蟲病, 皆獲較好療效。

2, 用於食積氣滯, 瀉痢後重。 檳榔味苦、入胃腸, 功擅行胃腸之氣, 消積導滯, 故用治食積氣滯, 腹脹便秘及痢疾裡急後重等症。 常與木香、青皮、大黃等同用, 如木香檳榔丸。

3.用於水腫、腳氣腫痛。 本品又有行氣利水之功。 用治水腫實證, 二便不通, 常與商陸、澤瀉、木通等配伍, 加疏鑿飲子;用治寒濕腳氣腫痛, 常與木瓜、吳茱萸、橘皮等配伍, 如雞鳴散。

此外, 亦用治瘧疾寒熱久發不止, 檳榔有截瘧作用, 每與常山、草果等同用, 如截瘧七寶飲。

【用法用量】煎服, 6~15g。 單用驅殺絛蟲、薑片蟲時, 可用60~120g。

【使用注意】脾虛便溏或氣虛下陷者忌用。

【備述】

1.《別錄》:“主消谷, 逐水, 除痰癖, 殺三蟲伏屍, 療寸白。 ”

《藥性論》:“宜利五臟六腑壅滯, 破堅滿氣, 下水腫, 治心痛, 風血積聚。 ”《本草綱目》:“治瀉痢後重, 心腹諸痛, 大小便氣秘, 痰氣喘急。 療諸瘧, 禦瘴癘。 ”

2.本品含檳榔堿、檳榔次堿及去甲基檳榔堿等生物鹼, 以及縮合鞣質、脂肪油、檳榔紅色素、澱粉、樹脂等。 檳榔堿對豬絛蟲有較強的驅蟲作用;能麻痹全蟲體;對牛絛蟲則僅能麻痹頭部和未成熟節片。 對蟯蟲、蛔蟲、鉤蟲、鞭蟲、薑片蟲等亦有驅殺作用, 對血吸蟲的感染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水浸液對皮膚真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檳榔堿有擬膽鹼作用,

興奮膽鹼受體, 促進唾液、汗腺分泌, 增加腸蠕動, 減慢心率, 降低血壓, 滴眼可使瞳孔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