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病因:婚前焦慮的背後

即將結婚的人, 都明白從此之後兩人的關係會發生質的變化。 戀愛是自由的, 想什麼時候見面就什麼時候見面, 而婚後則天天在一起。 戀愛期間, 心情不好時可以取消約會, 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而婚後則不然, 即使心情不好, 也必須上班、掙錢養家, 回家後還得做飯、買菜、洗碗洗衣服、教育孩子。 人們結婚是為了滿足情感需要、性需要、安定的需要及傳宗接代的需要等。 結婚是一種契約, 從此兩人都要做其應做的事, 承擔責任, 盡義務, 自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正是由於上述婚前婚後所面臨的角度轉換,

生活方式的反差, 致使一部分人即將步入婚姻殿堂時, 對自己的未來人生狀況產生一種捉摸不定、莫名其妙的憂慮。

一般而言, 下面幾種人容易產生過度的婚前焦慮:

沒有責任感和責任能力的人。 那些個性不成熟、依賴性強、生活能力差的男女, 對即將到來的婚姻生活, 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感。 心理學認為, 履行婚姻生活的人必須有相當的成熟程度和責任感, 需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和應付生活的能力。 而那些一味依賴他人, 為人處世完全聽任感情誘導的人, 往往留戀不被期待履行責任的戀愛期, 而對進入婚姻期產生焦慮。

對婚姻矛盾和衝突過度憂慮者。 在精神和感情上, 總有些人屬於敏感型的。 他們對婚姻生活可能出現的矛盾衝突提前憂慮起來,

這部分人或受到父母婚姻不和陰影的影響, 或是看到周圍婚姻破裂的實例, 或者早已耳濡目染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說法, 因而產生了一種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常在的婚前憂慮。

對婚前自由生活過於適應者, 這類人已習慣於自由自在地生活, 他們擔心一旦結婚, 會喪失自己的獨立性、自由度, 縮小甚至封閉自己的社交圈子, 因而對可能壓抑他們目前多種心理欲求的婚姻, 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恐懼感。

對於將步入婚姻殿堂感到憂慮的人, 最好給自己留有一段充分的時間, 來進行適當的心理調整。 包括明確自己的憂慮所在, 根據問題選擇應對的策略。 可以聽新婚輔導講座或看看此類書籍,

也可以學習掌握一些具體的生活技能, 與戀人之間多溝通, 尤其是婚後生活的安排和設想。 當憂慮者著手應付和改變, 而不是僅僅陷於憂慮無助時, 情緒狀態才有可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