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葉排草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Dà Yè Pái Cǎo

【來源】

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大葉過路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machia fordiana Oliv.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 洗淨, 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根莖粗短, 發出多數纖維狀根, 莖通常簇生, 直立, 肥厚多汁, 高30-50cm, 圓柱狀, 散佈稀疏黑色腺點, 通常不分枝。 葉對生, 莖端的2對間距短, 常近輪生狀;具短柄或近無柄, 中部葉柄長6-20mm;葉片橢圓形, 闊橢圓形以至菱狀卵圓形, 長6-18cm, 寬3-10(-12.5)cm, 先端銳尖或短漸尖, 基部闊楔形, 上面深綠色, 下麵粉綠色, 無毛, 兩面密佈黑色腺點, 側脈4-6對, 在下麵稍隆起, 網脈纖細, 不明顯;近莖基部的1-2對葉退化呈鱗片狀。 花序為頂生縮短成近頭狀的總狀花序;苞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 長1-1.5cm, 密佈黑色腺點;花梗極短或花序下部的長達6mm;花萼長6-12mm, 5分裂近達基部, 裂片長圓狀披針形, 寬2-3.5mm, 密佈黑色腺點;花冠黃色, 長1.2-1.9cm, 基部合生部分長4-5mm, 5裂, 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 先端鈍或稍尖,
有黑色腺點;雄蕊5, 花絲下部生成高約3mm的筒, 分離部分長3-4mm;花藥卵形;子房卵珠形, 花柱長約7mm。 蒴果近球形, 直徑3-4(-5)mm, 常有黑色腺點。 花期5月, 果期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密林中和山谷溪邊濕地, 垂直分佈上限可達海拔800m。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東、廣西和雲南等地。

【性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消腫解毒。 主黃疸;浮腫;泄瀉;跌打損傷;疾病;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