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中藥不一定要趁熱喝

中藥的煎煮有很多講究, 中藥的服用同樣有很多講究, 很多人以為中藥一定要趁熱喝, 涼了喝效果就不好, 其實, 中藥不是非得趁熱喝,

服用中藥可以分為熱服、溫服和涼服三種。

中藥不是全部要趁熱喝

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曾講道:“病之愈不愈, 不但方必中病, 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 則非但無功, 反而有害……”三百年前的醫學家就已經認識到正確的服用湯劑方法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轉, 而錯誤的服用方法會使病情惡化的道理。 由此可見, 湯劑服用方法是否正確, 直接影響著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和治療效果。

湯劑服用方法一定要正確, 同時, 服藥的溫度也很有講究。 民間有“趁熱喝”的說法, 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對於服中藥, 中醫有句古語, 叫做“陽病熱服, 陰病涼服”。 具體地說, 可以分熱服、溫服和涼服三種。 熱服與涼服, 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

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 而治療寒症宜熱服。

熱服:

即在藥劑比較熱時服用。 治療寒症宜熱服, 即病人出現惡寒發熱、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症狀時應該熱服藥劑, 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 喝些熱水等, 以助藥力。

溫服:

即藥煎好後放一會, 待其不冷不熱時服。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 如平和補益之藥。

涼服:

在藥液冷卻後服。 治療熱症宜冷服, 熱症患者常表現為周身發熱、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症狀。 冷服的藥有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等。 在我國南方, 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 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

一般情況下, 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多數應熱服, 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需要涼服。

不過, 為謹慎起見, 患者最好在開完藥後, 再問一下中醫師服用方法, 以防出現偏差。

喝中藥不加糖“解苦”的小竅門

中藥味苦。 有些人怕影響藥效, 放棄了在中藥里加糖的念頭, 並堅信良藥苦口。 有些人會掐著鼻子, 喝下一大碗中藥, 並喝水以解中藥的口味。 有些人喝中藥後, 喜歡立刻就吃點別的東西, 沖淡口裡殘留的苦味, 如吃些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 下面介紹一些喝中藥“解苦”的小竅門。

在介紹喝中藥解苦的小竅門之前, 先說服一下為何喝中藥後不適宜吃辛辣、油膩、有腥味等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 這是因為吃刺激性食物可能會損害身體健康, 並可能帶來一些疾病。 例如服用中藥之後吃海鮮, 會刺激血管的擴張,

容易引起副作用。

1.留心服藥溫度。 有關專家研究證實, 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尤為敏感, 因此, 苦味湯藥的溫度應把持在15℃~37℃。

2.留心含、咽中藥的部位。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 尤其是舌尖。 因此, 藥液進口後, 最好將藥馬上含在舌根部, 自然咽下, 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3.留心服藥速度, 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 感到味道越苦, 因此, 苦味中藥服用時宜快不宜慢。

4.服藥後可立即用涼水漱口, 然後喝適量溫開水。

從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 中藥不是全部要趁熱喝, 中藥的服用溫度還要看具體的病症, 根據醫師囑咐喝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