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泳池存健康隱患 汗、尿與消毒劑混合可致癌

新聞重播:上周, 南京江甯區和四川廣元市均發生游泳池氯氣洩漏事故, 有多人身體不適被送醫院治療。 究竟是怎麼回事?請看專家評說!

游泳館內一般都是用“氯”做消毒劑, 因此在泳池裡游泳, 殘餘的氯氣對人體是否有傷害成為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而美國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泳池中的有機物與泳池中的消毒劑混合在一起產生的化合物三氯甲烷, 有致癌危險。 這項研究發現刊登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

當然, 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地不去游泳, 但如何科學防範呢?

採訪專家:南京66中化學高級教師李群燕

次氯酸可損害細胞膜

7月26日14點45分左右, 南京江甯區奇跡健身游泳館內, 伴隨著一陣刺鼻的氣味, 部分游泳者相繼出現身體不適。 隨後, 約60人被送往醫院檢查治療, 其中一半以上是孩子。

26日22時, 四川廣元市區棲鳳路一游泳場發生氯氣洩漏事故, 現場上千群眾緊急被疏散, 有多人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狀。

一天內發生的這兩起事件, 都和消毒劑有關。 我國大游泳池一般用“氯氣”, 小游泳池一般用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鈣)對泳池的水進行消毒滅菌。

“氯”為什麼可以殺菌呢?達到多少量才會傷人呢?

李群燕老師介紹:氯溶于水後生成“次氯酸”和鹽酸, 氯的殺菌作用, 主要是“次氯酸”。 因為“次氯酸”體積小, 不荷電,

易穿過細胞壁;更重要的是, 它是一種強氧化劑, 能損害細胞膜, 使蛋白質、RNA和DNA等物質釋出, 並影響和干擾多種酶系統, 使糖代謝受阻, 從而使細菌死亡;氯對病毒的作用, 在於對核酸的致死性損害。

氯對人體的損害, 同於此理:氯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 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裡, 生成次氯酸和鹽酸。 “次氯酸”可使組織細胞受到強烈的氧化;鹽酸刺激黏膜發生炎性腫脹, 使呼吸道黏膜浮腫, 大量分泌黏液, 造成呼吸困難, 所以氯氣中毒的明顯症狀是發生劇烈的咳嗽。 症狀嚴重時, 會發生肺水腫, 導致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26日, 江寧一泳館“一陣刺激性氣味後, 一位母親感到咽喉難受時, 她的3歲寶寶開始劇烈咳嗽, 小臉脹得通紅, 被抱出泳池後,

寶寶吐了一地, 然後手腳冰涼。 ”寶寶為什麼還會吐呢?原因是, 氯氣由食道進入人體, 可“使人噁心、嘔吐、胸口疼痛和腹瀉”。

每升空氣中最多可允許含氯氣0.001mg, 超過這個量就會引起人體中毒反應。 這兩起事件, 均為氯氣洩漏造成的。

兒童最易受氯氣傷害

氯氣沒有洩漏, 但泳館裡經常會聞到刺鼻的漂白粉的味道, 這樣安全嗎?

李群燕老師介紹:氯和水的作用是一種可逆的水解反應。 氯溶于水後, 可以生成次氯酸和鹽酸;而次氯酸和鹽酸作用, 又會生成氯和水, 氯氣就會聚集在水面上。

如果一切按規定辦, 水中的氯的含量, 每升不超過0.2毫克;泳池水pH值為6.5-8.5 (發達國家為7.2-7.5 ), 水中溢出的氯氣就不會超標, 人相對來說是安全的。

但是,

有的泳池, 不經常換水, 以加大投入消毒劑的量來保持池水清潔;或者操作粗放, 不按標準控制消毒劑的使用量等, 造成水中次氯酸含量超標。 這樣, 逆反應中, 水中釋放出的氯氣就會增多。

兒童個子矮, 離水面近, 吸入的氯氣相對較多;兒童組織器官嬌嫩, 免疫保護機制較弱, 因此會首當其衝地受到傷害。

暑期, 很多過敏症狀原本已經消失的小朋友, 鼻炎、哮喘以及丘疹性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紛紛復發, 追問病史, 發現這些小朋友都曾到游泳池裡戲過水(“次氯酸”, 早被定性為是“常見的過敏原”)。

很多人以為一早去游泳, 水乾淨。 但特別要提醒的是:泳池剛開放時, 而且加消毒劑不到2小時, 同時氣溫較高, 環境無風, 這樣的情況下最易發生氯氣中毒反應。

因此, 專家建議市民選擇水質達標的游泳館。 還要聞聞游泳池水的氣味, 若有嗆鼻的漂白粉味, 最好不要下水。

一位體育界的朋友告知, 他發現, 游泳運動員一般都是“黃毛”, 他開玩笑地說, 他們可能是一天到晚地泡在水裡, 黑頭發被“漂白粉”“漂”變色了。 他說的話, 應該說有一定的道理。 因此, 即使是在水質達標的泳館裡, 也應根據個人的體質控制好游泳時間。 成人游泳的黃金時間應為40分鐘, 以避免水中氯元素對身體的傷害。

而且, 遊完泳後, 一定要用清水徹底清洗, 並用肥皂或浴液消毒, 頭部、臉、腳要重點清洗。

為何腳也要重點清洗?因為人下水前, 來回都要經過“洗腳池”, 為短時間內強化消毒, 洗腳池中的“氯”的含量,

比泳池中的要多出好幾倍。

游泳後鼻腔會積聚分泌物(鼻涕), 有條件的最好用深海水(市區各醫院都有售)沖洗鼻腔, 以清除鼻涕、保護鼻黏膜、預防鼻炎。

汗、尿與消毒劑混合可致癌

美國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泳池中的有機物與泳池中的消毒劑混合在一起產生的化合物三氯甲烷, 有致癌危險。 這項研究發現刊登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

研究人員對從公共泳池中提取的水樣以及自來水樣本進行了評估。 通過系統性哺乳動物細胞基因毒性分析, 他們對水樣中的化學物質副產品是否會導致基因變異進行了測試, 結果顯示, 所有經過消毒的泳池水樣導致的DNA受損程度, 均超過自來水。

美國伊州大學遺傳學教授、研究員邁克爾·普萊瓦表示:“泳池內有游泳者的汗、毛髮、脫落的皮膚、尿(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承認在泳池內小便)以及他們使用的化妝品和防曬霜等消費品, 這些東西通常富含氮,在與消毒劑混合時,它們可能發生化學改性,轉變成有毒物質三氯甲烷。動物實驗證實,即使相當低濃度的三氯甲烷也可以致癌。”

為調查“汗、尿以及其他有機物”與泳池中的消毒劑混合在一起可引發的健康風險與患膀胱癌風險的關係,研究人員選擇了1219名膀胱癌男女患者以及1271名非膀胱癌患者參與研究,觀測他們在飲水、游泳、淋浴時與加氯水的接觸程度,結果發現,泳池使用的消毒劑確實與基因受損聯繫在一起,這種受損可導致哮喘、膀胱癌等疾病的發生。

李群燕老師解釋其原因:泳池中的氯元素和有機物發生反應後產生的新的化學物質三氯甲烷,可以和機體內的生物大分子結合,形成蛋白質加合物,或DNA加合物。

蛋白質加合物,就是在蛋白質的結構上又加了點別的東西,這必然引起蛋白質結構的變化。蛋白質是構建組織器官的“磚頭”,蛋白質結構變了,必然引起組織器官功能的變化,細胞的生長也會發生改變。

種種變化可加速人的衰老,引發呼吸系統疾病,甚至誘發癌症。

如果形成了DNA加合物,可使DNA上被結合的部位被掩蓋,喪失了功能,造成了基因的錯配,從而導致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又造成了細胞突變,突變的細胞無序、瘋狂地生長,癌症即發生了。

參與研究的美國專家還指出:這項發現首次證實,這些化學物質通過呼吸道吸入,或者被皮膚吸收,對健康的危害程度和直接咽下是一樣的。而且,這種有毒物質一旦通過皮膚或經呼吸道由肺部吸收,致癌性比起直接攝入會更高,因為它無法通過肝臟進行解毒。

降低泳池毒性有良方

但是,這一最新研究發現,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遠離公共游泳池。美國研究人員提出了簡單的步驟,以降低消毒劑的毒性,營造更為安全的泳池環境。

建議:

1、“游泳池水的消毒劑應該避免溴元素”。

溴在自然界中和其他鹵素一樣,沒有單質狀態存在,它的化合物常常和氯的化合物混雜在一起,而溴離子的存在,則會促進三氯甲烷的生成。

2、“最好的辦法是將水中的氯經過紫外線處理”。

高強度,寬光譜的紫外線系統(又被稱為中壓紫外線)可以將水中的游離氯和氯胺降解成為無害的副產品。

3、專家強調,“游泳池管理人員應該提醒游泳者不要在池中小便!”

對於游泳者,則建議:“他們應在進池之前沐浴,減少可能帶入泳池的有機物,進而降低池水的基因毒性;並在游泳後將全身清洗乾淨,避免致癌物質被皮膚吸收。而且游泳池裡的水最好別喝,如果不小心喝進肚裡,也不用過度恐慌,只要多喝一點水,就可以幫助這些毒物隨尿液排出體外。”

這些東西通常富含氮,在與消毒劑混合時,它們可能發生化學改性,轉變成有毒物質三氯甲烷。動物實驗證實,即使相當低濃度的三氯甲烷也可以致癌。”

為調查“汗、尿以及其他有機物”與泳池中的消毒劑混合在一起可引發的健康風險與患膀胱癌風險的關係,研究人員選擇了1219名膀胱癌男女患者以及1271名非膀胱癌患者參與研究,觀測他們在飲水、游泳、淋浴時與加氯水的接觸程度,結果發現,泳池使用的消毒劑確實與基因受損聯繫在一起,這種受損可導致哮喘、膀胱癌等疾病的發生。

李群燕老師解釋其原因:泳池中的氯元素和有機物發生反應後產生的新的化學物質三氯甲烷,可以和機體內的生物大分子結合,形成蛋白質加合物,或DNA加合物。

蛋白質加合物,就是在蛋白質的結構上又加了點別的東西,這必然引起蛋白質結構的變化。蛋白質是構建組織器官的“磚頭”,蛋白質結構變了,必然引起組織器官功能的變化,細胞的生長也會發生改變。

種種變化可加速人的衰老,引發呼吸系統疾病,甚至誘發癌症。

如果形成了DNA加合物,可使DNA上被結合的部位被掩蓋,喪失了功能,造成了基因的錯配,從而導致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又造成了細胞突變,突變的細胞無序、瘋狂地生長,癌症即發生了。

參與研究的美國專家還指出:這項發現首次證實,這些化學物質通過呼吸道吸入,或者被皮膚吸收,對健康的危害程度和直接咽下是一樣的。而且,這種有毒物質一旦通過皮膚或經呼吸道由肺部吸收,致癌性比起直接攝入會更高,因為它無法通過肝臟進行解毒。

降低泳池毒性有良方

但是,這一最新研究發現,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遠離公共游泳池。美國研究人員提出了簡單的步驟,以降低消毒劑的毒性,營造更為安全的泳池環境。

建議:

1、“游泳池水的消毒劑應該避免溴元素”。

溴在自然界中和其他鹵素一樣,沒有單質狀態存在,它的化合物常常和氯的化合物混雜在一起,而溴離子的存在,則會促進三氯甲烷的生成。

2、“最好的辦法是將水中的氯經過紫外線處理”。

高強度,寬光譜的紫外線系統(又被稱為中壓紫外線)可以將水中的游離氯和氯胺降解成為無害的副產品。

3、專家強調,“游泳池管理人員應該提醒游泳者不要在池中小便!”

對於游泳者,則建議:“他們應在進池之前沐浴,減少可能帶入泳池的有機物,進而降低池水的基因毒性;並在游泳後將全身清洗乾淨,避免致癌物質被皮膚吸收。而且游泳池裡的水最好別喝,如果不小心喝進肚裡,也不用過度恐慌,只要多喝一點水,就可以幫助這些毒物隨尿液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