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孩子總愛上網怎么辦

一些青少年過度沉迷網絡, 成為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 必須加以正確的引導。

“網絡成癮”, 已成為一道世界性的醫學新難題, 它是否是一種“精神疾病”?標準是什么?如何治療?一直頗多爭論。 在此情況下, 我們該怎樣對待那些沉迷于網絡的孩子?如何引導他們走出網絡的迷途、實現健康上網?

對網絡游戲, 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現在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網絡, 但對孩子上網, 家長和孩子的態度大不同。

有位老師曾以為女兒染上網癮, 并且“癮很大”, 因為女兒上高中后迷上上網, 成績一落千丈, 父親認為都是網絡的錯,

與孩子多次爭執, 后來孩子索性不去上學, 整天把自己反鎖在房里上網, 氣憤的父親賣掉電腦、剪斷網線, 孩子竟離家出走。 家長后來才知道, 孩子喜歡上一個已婚男, 天天上網跟他聊天, 出走是為了找他, 謎底其實并不關乎網絡, 而是青春期騷動, 在網絡中實現自己的情感滿足。 孩子后來生活一切正常, 與已婚男子也早斷了聯系。

“天使”與“魔鬼”, 這是對網絡游戲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在一堂研究生課上, 一位30多歲男生堅定地表示, 網游是“魔鬼毒藥”, 孩子沾上就會上癮, 只與機器交流, 對親人卻無話可說, 并不思進取, 所以他對7歲兒子嚴格封鎖一切網游, 決不讓其接觸。 此話卻遭到一名20多歲女生的激烈反駁:她從10 歲玩網游,

一玩就是數小時, 發現其中有許多益智的東西, 父親還與她一起玩, 十幾年來她不僅沒上癮, 還考上研究生, 充分說明“人們對網絡游戲有太多的誤解”。

一位父親痛苦地表示, 孩子網癮很深不能自拔, 經常找借口騙錢、曠課去網吧, 不讓上網就打人、砸東西, 甚至鬧自殺, 父母被折磨得恨不得從沒養過這個孩子。

毋庸置疑, 網絡已逐漸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內容, 尤其已成為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但網絡的不良使用也在一些人身上引發問題, 對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其效果堪稱“雙刃劍”。

6%的美國網民不同程度網絡成癮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市康寧醫院院長劉鐵榜告訴記者, 他從業二十多年,

并沒遇到一個真正“成癮”的病例, 確實曾有不少來咨詢的家長對孩子沉迷上網而非常苦惱, 但通常過一段時間后這些孩子就沒事了。 他說:“我寧愿把癡迷于網絡, 看成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過于執著的行為表現。 ”

有“網絡成癮”這個“病”嗎?該院醫生楊曦曾參加過有關網癮的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培訓, 她告訴記者,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首次提出“網絡成癮”, 認為與藥品成癮的“物質成癮”不同, 它是一種“行為成癮”, 此后十多年它一直伴隨著爭論, 目前部分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認為這不是“精神疾病”, 只要加以引導即可, 而部分精神病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心理與行為障礙, 需要治療。

由于是新生事物, 認識它需要過程。

楊曦介紹, 關于網癮的相關調查并不多, 而且結果差異較大。 美國調查認為6%美國網民有不同程度的網絡成癮, 港臺地區對中學生的調查結果均超過10%, 某大學的研究生曾對深圳4000多中學生網民調查, 認為其中網絡成癮人數接近12%。

目前醫學界并沒有對網絡成癮的標準達成統一認識。 什么樣的表現才是網絡成癮?爭論主要集中在“使用網絡時間長短”上;另外, 如果是一種“病”, 就一定要有某些病理上的變化, 如有人研究發現, 網癮孩子的腦神經遞質發生了改變, 但, 是先有了腦神經遞質的變化才產生網癮, 還是有網癮后發生的變化?目前仍無結論。

不過, 劉鐵榜認為, 人類行為都有個度, “不足”或“過了”, 都可能導致問題, 就像進食障礙有厭食或貪食,

使用網絡也是如此。 如果是網絡成癮, 一定有其最核心的表現。

首先, 很有上網的渴求與沖動, 每天所想都與網絡有關, 花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多, 但仍感到不滿足;其次, 一旦沒上網, 就覺得煩躁、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再上網就可緩解這些不舒服的感覺;第三, 上網成為生活唯一內容, 以至嚴重影響社會功能, 不與人交往、大部分時間用在網上, 與現實脫節, 有的甚至逃學。 此外, 作為一種“病”, 它讓本人或周圍的人感到痛苦, 想要擺脫。

劉鐵榜傾向于將網癮認為是“病理性上網行為”, 如同生活中有病理性賭博、病理性購物等“沖動控制障礙”, 當事人往往難以控制某種沖動, 在某個行為完成前緊張不安,

行為實施后則感到輕松愉快, 再后會感到后悔, 但這后悔并不能阻止他再次實施這行為, 網癮與此類似。 不過他指出:“不能將網癮擴大化, 好像成了一種社會病。 絕大多數人上網是正常的, 是為了娛樂、知識、工作工具、建立聯系、交友等, 只不過有人為之誤了主業。 出現網癮的人只是極少數, 他們需要醫學上的幫助。 ”

沉迷網絡的青少年往往較內向為什么有些青少年會在網絡流連, 甚至全身心擁抱網絡?專家們從內在個性與外界環境兩方面作了分析。

在個性上, 流連網絡的青少年有共同特質, 較內向、對別人的情緒較敏感、察覺能力高, 但適應能力較差、對事消極、渴望外界認可又怕被拒絕。 此外就是情緒不太穩定、易焦慮。

在環境上,家庭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不少網癮青少年來自單親家庭,心理上安全感較弱。父母教養方式不當,也是網絡成癮的危險因素,如家長的過度關注、過度控制,穿什么衣服、鞋子、怎么走路都干涉,這樣的孩子到了初高中階段相對缺乏主見、易發脾氣、感到自卑等;教養方式以批評指責為主,孩子在現實中也易感到自卑、少自信,導致與人交往出現不順暢的情況。

此外,社會上網吧眾多,管理有待加強;社會對網游缺乏科學的監管機制;社區文化氛圍欠缺,針對青少年的社區教育功能沒有得到發揮;學校在單純應試教育下重成績、不重培養興趣愛好,也缺少正確使用網絡的課程引導。

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之下,網絡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避風港,他們在網游中得到很高的級別,在聊天中展現平時不可能發揮的才能,并自由地讓鼠標決定一切,得到在現實中不能滿足的心理需求。通過躲進個人的世界、用一根網線與外界聯系,導致自己慢慢從現實世界中退出,并在虛擬世界獲得現實中得不到的認可、對自己與環境的控制,并重建信心。當然同時也在麻痹自己。

強制不讓上網,會增加孩子逆反心理不合理使用網絡有哪些表現?專家們列舉了一些。如上網不是用于工作、學習等正常目的,而是盲目地打游戲、聊天或瀏覽不健康網站,且上網時間超過正常限度;上網給正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如把大量時間投入網絡,用于交往、學習、工作的時間減少,以前有興趣的事情也不做了,總感到困倦、無精打采、效率下降,但與外界仍保持一定聯系,受影響的程度還沒有疾病那么大;雖認識到自己的狀態影響到做其他的事情,也想減少上網時間,但控制力不夠、管不住自己等。

楊曦指出,不合理使用正是網絡成癮的一個高危臨界點。“生活中常聽到有人說孩子不上班不上學、天天在家玩網絡游戲,如果精力全在于此、對周圍不聞不問、量也達到了一定的時間,成癮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此時一定要加以引導,以避免到成癮的階段。”

由于青少年時期是一生中學習的“黃金時代”,此時對網絡過多地沉溺,會荒廢學業、阻礙發展,但不能期待孩子自己回歸,必須適當加以引導,家長對此更要有所作為。“首先要分析孩子為什么沉溺網絡?是過分害怕失敗,還是過于內向,或被他人排斥不被承認?要記住,如果孩子在現實中得到認可,就不會在網絡中尋找被欣賞的感受。”劉鐵榜指出。

讓孩子完全不碰電腦是非常不可取的。由于網絡已經使用廣泛,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是生活方式,強制性不讓上網,或者貶低網絡的做法,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引導孩子把網絡用到正確的方向才是關鍵所在。

堵不如疏。應客觀地看到,孩子上網有很多值得肯定之處,如體現出的探索精神、縝密嚴謹的邏輯思維、動手能力強等,家長可在現實中(如在大自然、圖書館)加以引導,以滿足孩子這些特點,并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孩子自控力有限,家長可采取一些自動斷電等控制上網的措施。

由于孩子的個性改變較為困難,所以從家庭方面著手則更具建設性。首先不合理的教養方式要改變,父母其實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也要學習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并非父母理所當然都是對的。平常要給孩子表揚,給孩子一定的獨立性,不要過度溺愛或控制,使孩子能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獲得自信、有主見。

要為孩子開發多種興趣。一旦看到有過度使用網絡的苗頭,家長可通過運動等其他方式,讓其回歸到社會交往之中,學校也可開設一些興趣愛好班,并用一些課程對上網加以引導。此外,網絡公司應有職業操守與社會責任,不妨分級管理一些游戲。總之,要動員社會多方力量,采取限齡、限時等多種手段措施,為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網而不懈努力。

孩子出現嚴重網癮要看醫生網癮給家庭帶來無盡苦痛,怎樣對待有網癮的孩子?劉鐵榜指出,關起來、暴力殘酷對待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他們也是無能為力的,無法控制自己,受到焦慮、絕望等精神折磨,時間長了也就放棄擺脫它。”

他認為,那些網癮孩子其實也是“受害者”,如果把他們看成是有問題的“壞孩子”,家長的心態就難以擺正,此時說再多的道理,甚至打罵都不會有效果,當成“受害者”,就會寬容孩子、幫助孩子。“家長和社會要認識到,這種情況在孩子身上是容易出現的,因為孩子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易受干擾與誘惑,知道這些,就會擁有良好的心態,而不必過于緊張。另一方面,孩子也具有主觀能動性,有自悟的能力,會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愛他的人的期待。”

如果發現可能有了較嚴重的網癮,劉鐵榜建議帶孩子去正規醫療機構接受干預治療。目前一些治療方式爭議尚存(電擊方法已被國家明令禁止),但楊曦告訴記者,根據國內一些對已治療網癮青少年的回訪看,四分之三的人沒有再出現不合理上網,有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在環境上,家庭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不少網癮青少年來自單親家庭,心理上安全感較弱。父母教養方式不當,也是網絡成癮的危險因素,如家長的過度關注、過度控制,穿什么衣服、鞋子、怎么走路都干涉,這樣的孩子到了初高中階段相對缺乏主見、易發脾氣、感到自卑等;教養方式以批評指責為主,孩子在現實中也易感到自卑、少自信,導致與人交往出現不順暢的情況。

此外,社會上網吧眾多,管理有待加強;社會對網游缺乏科學的監管機制;社區文化氛圍欠缺,針對青少年的社區教育功能沒有得到發揮;學校在單純應試教育下重成績、不重培養興趣愛好,也缺少正確使用網絡的課程引導。

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之下,網絡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避風港,他們在網游中得到很高的級別,在聊天中展現平時不可能發揮的才能,并自由地讓鼠標決定一切,得到在現實中不能滿足的心理需求。通過躲進個人的世界、用一根網線與外界聯系,導致自己慢慢從現實世界中退出,并在虛擬世界獲得現實中得不到的認可、對自己與環境的控制,并重建信心。當然同時也在麻痹自己。

強制不讓上網,會增加孩子逆反心理不合理使用網絡有哪些表現?專家們列舉了一些。如上網不是用于工作、學習等正常目的,而是盲目地打游戲、聊天或瀏覽不健康網站,且上網時間超過正常限度;上網給正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如把大量時間投入網絡,用于交往、學習、工作的時間減少,以前有興趣的事情也不做了,總感到困倦、無精打采、效率下降,但與外界仍保持一定聯系,受影響的程度還沒有疾病那么大;雖認識到自己的狀態影響到做其他的事情,也想減少上網時間,但控制力不夠、管不住自己等。

楊曦指出,不合理使用正是網絡成癮的一個高危臨界點。“生活中常聽到有人說孩子不上班不上學、天天在家玩網絡游戲,如果精力全在于此、對周圍不聞不問、量也達到了一定的時間,成癮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此時一定要加以引導,以避免到成癮的階段。”

由于青少年時期是一生中學習的“黃金時代”,此時對網絡過多地沉溺,會荒廢學業、阻礙發展,但不能期待孩子自己回歸,必須適當加以引導,家長對此更要有所作為。“首先要分析孩子為什么沉溺網絡?是過分害怕失敗,還是過于內向,或被他人排斥不被承認?要記住,如果孩子在現實中得到認可,就不會在網絡中尋找被欣賞的感受。”劉鐵榜指出。

讓孩子完全不碰電腦是非常不可取的。由于網絡已經使用廣泛,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是生活方式,強制性不讓上網,或者貶低網絡的做法,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引導孩子把網絡用到正確的方向才是關鍵所在。

堵不如疏。應客觀地看到,孩子上網有很多值得肯定之處,如體現出的探索精神、縝密嚴謹的邏輯思維、動手能力強等,家長可在現實中(如在大自然、圖書館)加以引導,以滿足孩子這些特點,并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孩子自控力有限,家長可采取一些自動斷電等控制上網的措施。

由于孩子的個性改變較為困難,所以從家庭方面著手則更具建設性。首先不合理的教養方式要改變,父母其實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也要學習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并非父母理所當然都是對的。平常要給孩子表揚,給孩子一定的獨立性,不要過度溺愛或控制,使孩子能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獲得自信、有主見。

要為孩子開發多種興趣。一旦看到有過度使用網絡的苗頭,家長可通過運動等其他方式,讓其回歸到社會交往之中,學校也可開設一些興趣愛好班,并用一些課程對上網加以引導。此外,網絡公司應有職業操守與社會責任,不妨分級管理一些游戲。總之,要動員社會多方力量,采取限齡、限時等多種手段措施,為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網而不懈努力。

孩子出現嚴重網癮要看醫生網癮給家庭帶來無盡苦痛,怎樣對待有網癮的孩子?劉鐵榜指出,關起來、暴力殘酷對待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他們也是無能為力的,無法控制自己,受到焦慮、絕望等精神折磨,時間長了也就放棄擺脫它。”

他認為,那些網癮孩子其實也是“受害者”,如果把他們看成是有問題的“壞孩子”,家長的心態就難以擺正,此時說再多的道理,甚至打罵都不會有效果,當成“受害者”,就會寬容孩子、幫助孩子。“家長和社會要認識到,這種情況在孩子身上是容易出現的,因為孩子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易受干擾與誘惑,知道這些,就會擁有良好的心態,而不必過于緊張。另一方面,孩子也具有主觀能動性,有自悟的能力,會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愛他的人的期待。”

如果發現可能有了較嚴重的網癮,劉鐵榜建議帶孩子去正規醫療機構接受干預治療。目前一些治療方式爭議尚存(電擊方法已被國家明令禁止),但楊曦告訴記者,根據國內一些對已治療網癮青少年的回訪看,四分之三的人沒有再出現不合理上網,有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