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慢阻肺三症狀“嗽、痰、促” 治療需打持久戰

本文指導專家: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部副主任張挪富教授

廣東省醫師協會呼吸科醫師分會創會會長,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陳正賢教授

日常生活警惕慢阻肺三症狀“嗽、痰、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部副主任張挪富教授稱,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 慢阻肺發病率逐年增加, 發病原因主要跟環境污染、氣侯變化等息息相關。 據相關調查顯示, 慢阻肺在中國的發病率達8.2%, 目前約有4300萬名患者。 同時他特別強調, 慢阻肺早期並不容易發現, 主要有三大症狀“嗽、痰、促”, 如果患者出現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急促,

就要去醫院排查病因。 他同時建議正常人40歲之後就已開始面臨肺部功能退化, 需要在定期體檢中查查肺功能。

慢阻肺是一種會導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漸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 隨著病情發展, 患者肺功能逐漸下降, 除了出現咳嗽、咳痰、活動後呼吸困難還有喘憋等症狀, 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一項調查資料顯示:60%慢阻肺患者的日常活動面臨困難、從事家務的能力被削弱, 75%的患者爬樓費力, 45%的患者無法工作, 50%患者睡眠不佳, 91.6%的患者認為他們的社交活動受到限制, 還有患者出現恐懼、焦慮、孤立和抑鬱等心理疾病。

“見好就收”讓患者生活更糟糕

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 到2030年, 慢阻肺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死因、第五大致殘原因。

每年死亡人數高達128萬, 如此龐大的患者人群, 若不堅持治療、控制病情, 將給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沉重的疾病負擔。

慢阻肺的病程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 在急性加重期, 多數患者由於出現症狀急劇惡化而不會錯過治療, 然而當病情進入症狀輕微的穩定期後, 不少患者就開始放鬆警惕, 治療時斷時續, 治療就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樣。

對此, 張挪富教授提醒說:“慢阻肺患者即使進入穩定期, 其疾病仍在緩慢進展, 肺功能仍會繼續下降, 一旦見好就收, 不僅無法獲得穩定持久的治療效果, 反而容易導致患者病情反復, 甚至出現急性加重, 讓原本就行動不便的生活雪上加霜。

“同時, 病人因急性加重而導致計畫外的門診、急診就醫以及住院, 是慢阻肺相關治療費用產生的主要原因。 急性加重期間產生的相關費用占到了一般患者整體治療費用的40%-70%, 這將大大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張挪富教授說。

多種因素致患者治療難堅持

為什麼慢阻肺患者不能堅持治療呢?張挪富教授指出:慢阻肺患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長期治療的意識, 許多患者並不知道慢阻肺病情惡化會導致急性加重乃至死亡;也有人認為即使堅持治療, 也只能改善症狀, 並不能斷根, 因此自暴自棄;此外, 還有患者因擔心長期用藥會對身體有副作用, 從而自行停藥, 也有病人因發現某些吸入治療含有激素而停藥。

不僅如此, 許多患者在未能清楚地瞭解自身疾病狀況的情況下, 很容易掉以輕心。 肺功能檢測作為評估慢阻肺病情的金標準, 在我國的知曉率和普及率還不高, 一旦患者覺得自己的呼吸困難症狀得到緩解, 便認為已達到療效, 而並未到醫院通過肺功能檢測來掌握病情;還有些患者嫌定期去檢測肺功能太麻煩, 就僅憑主觀感受, 自行中斷了治療。

另外, 患者能否方便地使用藥物也是影響其堅持長期治療的關鍵因素之一。 陳正賢教授指出:吸入治療是目前慢阻肺治療的理想方案。 然而, 慢阻肺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群, 傳統吸入裝置對他們來說不夠便利, 有些對吸氣流速要求高, 有些氣霧噴射速度太快,

使得大部分藥物流失或沉積在口咽部, 導致肺部沉積率較低。

生活得更好, 從堅持治療開始

針對慢阻肺患者難以堅持治療的困境, 張挪富教授強調, 首先是要增強患者打“持久戰”的治療意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創議指出, 穩定期慢阻肺的治療目標是減少症狀和降低風險。 對患者而言, 堅持長期、持續的藥物治療不僅有助於緩解症狀、改善健康狀況和運動耐量, 更能有效降低急性加重發生頻率、減輕急性加重的嚴重程度, 並降低死亡率。

除了治療意識的提高以外, 選用更高效、安全、方便的給藥方式, 也有利於幫助患者堅持治療。 據陳正賢教授介紹, 目前新上市的新型軟霧吸入裝置思力華能倍樂可實現輕鬆吸入,

高效肺部沉積, 易於攜帶。 作為慢阻肺長期治療的一線用藥, 思力華可顯著改善肺功能、呼吸困難、生活品質, 降低急性加重風險及急性加重住院風險, 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獲臨床研究資料證實。

另外, 針對肺功能檢測尚未普及的現狀, 陳正賢教授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 患者可用國際上通用的六分鐘步行試驗來瞭解自己的日常心肺功能的情況:患者在平地盡可能快速走動6分鐘, 測量步行距離。 這種簡便、安全、價格低廉的自我檢測是肺功能檢測的有益補充, 可以讓穩定期患者隨時掌握病情, 同時6分鐘步行也有利於患者持續的肺部康復。

張挪富教授最後強調, 慢阻肺治療不能見好就收。 對患者來說, 需要配合醫生、積極溝通、堅持長期治療, 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勿得不償失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有打好慢阻肺的“持久戰”,才能控制疾病進展,改善生活品質,從而呼吸更暢,走得更遠。

相關小知識:六分鐘步行試驗

六分鐘步行試驗是一種運動試驗,方法簡單易行:在平坦的地面劃出一段長達30.5 米的直線距離,兩端各置一椅作為標誌。患者在其間往返走動,步履緩急由患者根據自己的體能決定。在旁監測的人員每2分鐘報時一次,並記錄患者可能發生的氣促、胸痛等不適。如患者體力難支可暫時休息或中止試驗。6分鐘後試驗結束,監護人員統計患者步行距離進行結果評估。

美國較早進行這項試驗的專家將患者步行的距離劃為4個等級:1級少於300米,2級為300~374.9米,3級為375~449.5米,4級超過450米。級別越低心肺功能越差。達到3級與4級者,可以說心肺功能接近或已達到正常。

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勿得不償失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有打好慢阻肺的“持久戰”,才能控制疾病進展,改善生活品質,從而呼吸更暢,走得更遠。

相關小知識:六分鐘步行試驗

六分鐘步行試驗是一種運動試驗,方法簡單易行:在平坦的地面劃出一段長達30.5 米的直線距離,兩端各置一椅作為標誌。患者在其間往返走動,步履緩急由患者根據自己的體能決定。在旁監測的人員每2分鐘報時一次,並記錄患者可能發生的氣促、胸痛等不適。如患者體力難支可暫時休息或中止試驗。6分鐘後試驗結束,監護人員統計患者步行距離進行結果評估。

美國較早進行這項試驗的專家將患者步行的距離劃為4個等級:1級少於300米,2級為300~374.9米,3級為375~449.5米,4級超過450米。級別越低心肺功能越差。達到3級與4級者,可以說心肺功能接近或已達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