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噪音每增5分貝,心血管患病風險升3成
長期被噪音煩擾不利于身體健康, 但人們很少會將其與心血管疾病聯系在一起, 科學家對于噪音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機制也不甚了解。 美國一研究小組最新研究證明, 長期暴露于噪音會導致炎癥、血管損傷和心臟病。 他們26日在《歐洲心臟雜志》上發表研究報告稱, 與壓力相關的大腦中樞, 尤其是杏仁核, 可能是噪聲觸發并導致疾病變化的渠道。
在該項研究中, 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 使用18F-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計算機斷層成像(18F-FDG-PET/CT),
研究結果顯示, 在平均4年的時間里, 498名受試者中有40名經歷過MACE。 研究人員分析后發現, 較高的噪音暴露與MACE密切相關, 環境噪聲每增加5分貝, 心臟病、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風險會增加34%。 即使考慮到心血管疾病的其他潛在風險因素, 噪聲水平和MACE之間的關聯仍然很強。
更重要的是, 研究人員確認了將噪音與人類心血管疾病聯系起來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研究表明, 較高的噪聲暴露水平會導致杏仁核代謝活性及動脈炎癥的增加,
研究人員表示, 人們應該重視居所處于噪音環境所帶來的風險, 那些可能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應小心。 而他們新發現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則值得在未來在更廣泛人群中進行更進一步的評估。
[ 責編: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