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家長不是老師的助教

孩子放暑假了, 很多家長都在抱怨, 老師給孩子佈置很多作業, 比如做手抄報、電腦幻燈片, 最終其實都是給家長佈置的, 給他們帶來很多負擔。

“家長作業”不是新鮮事物了, 隨著課業的增重和智慧手機的普及, 家長作業負擔也在與日劇增。 除了要幫孩子做作業, 老師還指示家長完成改、默、判、背、預習、複習等各項輔導, 家長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擔當老師的“助教”, 苦不堪言。

作業本是孩子的事, 從記住作業, 到完成、修改、完善, 這其實是個小小的項目, 如孩子能自己完成, 會有很大成就感。 可老師從一開始就把任務丟給了家長,

孩子連作業內容都無需記住, 老師直接把作業內容發給家長, 由家長負責接下來的所有事。 整個過程, 孩子處於被動狀態, 他沒法把寫作業當成自己的責任, 很難調動積極性。

當主動性喪失, 寫作業于孩子, 就是為了完成某項任務, 會想方設法逃避和偷懶。 因此我們看到, 很多孩子哪怕到了初中還需要家長監督, 碰到問題不愛思考, 而是求助他人或直接放棄。 那些遠高於孩子水準、無法獨立完成的作業, 更讓孩子心安理得地當起甩手掌櫃, 最後變成家長的作業。

教育孩子的確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完成, 但把各項輔導工作全交給家長, 使家庭教育日趨“學校化”, 就很不妥了。 家長承擔了本不屬於自己的工作,

還很難獲得老師的滿意。 有時僅僅是沒看出孩子作業上的一個錯誤, 老師可能會在班級群裡通報批評。 很多家長敢怒不敢言, 只好更盡心盡力, 花更多精力去完成作業。 這樣勢必會影響家長對孩子人際交往、生活自理、性格養成、興趣愛好等能力的培養, 造成本末倒置。

家長監督孩子一項項地完成作業, 再一遍遍地幫孩子檢查, 然後一個個地簽上名。 有家長抱怨, 別說孩子作業多, 自己光是簽字都要簽到手軟。 然而, 孩子和家長花很大力氣去完成作業, 老師那邊卻無法瞭解孩子的真實情況。 因為他看到的是經家長“掃雷”過的“安全作業”。 這樣一來, 如何做到教學相長?

老師應把作業從家長手裡還給孩子。

一方面, 讓孩子擁有做作業的自主意識;另一方面, 也讓家長不迷失在孩子的學習裡, 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 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 讓孩子主導自己的生活, 父母則要退到身後, 做一個旁觀者和支持者, 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培養。 (盧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