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柑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1.《本草綱目拾遺》:柑類有朱柑、乳柑、黃柑、石柑、沙柑。 橘類有朱橘、乳橘、塌糯、山橘、黃淡子。 此輩皮皆去氣調中, 實總堪食, 就中以乳柑為上。

2.《本草衍義》:乳柑子, 今人多作橘皮售於人, 不可不擇也。 柑皮不甚苦, 橘皮極苦, 至熟亦苦。

3.《綱目》:柑皮比橘色黃而稍厚, 理稍粗而味不苦, 橘可久留, 柑易腐敗。 柑樹畏冰雪, 橘樹略可, 此柑、橘之異也。 柑、橘皮今人多混用, 不可不辨。

【拼音名】Gān

【英文名】mandarin orange

【別名】金實、柑子、木奴、瑞金奴、桶柑、蜜桶柑、招柑。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等多種柑類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 chachiensis Hort.

採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鮮用。

【原形態】茶枝柑 小喬木, 高2-3m。 枝多葉密, 針刺極少。 葉互生, 常橢圓形,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葉緣鋸齒不明顯, 葉翼小而不明顯。 花小白色, 萼片黃綠色, 花瓣5。 果實扁圓形或饅頭形, 縱徑4.5-6cm, 橫徑6.5-7cm, 基部平或隆起, 上有淺放射溝4-8條, 頂部微凹;果皮易剝離,

質鬆脆, 白內層棉絮狀, 有香氣;瓤囊11-12瓣;中心柱空虛, 味酸甜;種子20餘粒, 卵圓形, 淡黃褐色。 果熟期12月中旬。

【生境分佈】主要分佈於珠江三角洲一帶, 以新會、四會栽培最多。 廣州近郊也有栽培。

【化學成份】蕉柑果實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陳皮素(Nobiletin)和揮發油。 根中含豆甾醇(Stigmaster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和花椒樹皮素甲(Xanthyletin)。

【性味】苦;酸;涼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止津;醒酒利尿。 主胸隔煩熱;口渴欲飲;醉酒;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適量, 生食

【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服。

1.《本草衍義》:脾腎冷人食其肉, 多致藏寒或泄利。

2.《醫林纂要》:多食生寒痰。

3.《隨息居飲食譜》:風寒為病忌之。

【各家論述】

1. 崔禹錫《食經》:食之下氣, 主胸熱煩滿。

2.《開寶本草》:利腸胃中熱毒, 止暴渴, 利小便。

3.《醫林纂要》:除煩, 醒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