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狼萁草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Lánɡ Qí Cǎo

【別名】芒萁、穿路萁、路萁子柴、筲萁子柴、雞毛蕨、反蕨葉、蜈蚣草、冷豬窩、硬蕨萁、蕨葉草、鐵郎雞、篦子草、狼機柴、蘆萁、芒、狼萁、蕨萁草、山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裡白科植物鐵芒萁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f.)Underw.[Polypodium lineare Burm.f.;Gleichenia linearis Clark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洗淨, 去鬚根與葉柄, 將根莖與葉分開,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大型陸生蕨類植物, 植株高60-150cm。 蔓生。 根莖橫走, 深棕色, 幼時基部被棕色毛, 後變光滑;葉軸五至八回兩叉分枝, 一回葉軸長13-16cm, 二回以上的羽軸較短, 末回葉軸長3.5-6cm;各回腋芽卵形, 密被鏽色毛;具苞片, 卵形, 邊緣具三角形裂片;除第一回分叉外,

其餘各回分叉處兩側均有1對托葉狀羽片, 斜向上, 下部的長12-18cm, 寬3.2-4cm, 上部的變小, 披針形或寬披針形;末回羽片與托葉狀羽片相似, 長5.5-15cm, 寬2.5-4cm, 篦齒狀羽裂幾達羽軸;裂片15-40對, 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長10-18mm, 寬2-3mm, 基部上側的數對極小, 三角形, 長4-6mm;中脈下麵凸起, 側脈斜展, 每組有小脈3條, 孢子囊群圓形, 細小, 1列, 著生於基部上側小脈的彎弓處, 由5-7個孢子囊組成。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疏林下、火燒跡地或山野向陽地。

資源分佈:分佈于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味】苦;甘;平

【功能主治】止血;接骨;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主血崩;鼻衄;咳血;外傷出血;跌打骨折;熱淋澀痛;白帶;風疹瘙癢;瘡腫;燙傷;痔瘺;蛇蟲咬傷;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或研末, 每次3-6g。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