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核輻射危機 我們如何去預防

核電是一種清潔、高效和相對安全的能源。 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 是指核反應爐裡的放射性物質外泄, 造成環境污染並使公眾受到輻射危害。 一個人暴露在輻射中時間越長, 或是離核物質越近, 他的危險就越大。 因此, 掌握一點應對核洩漏的知識以。 。 .

核輻射危機 我們如何去預防?

核洩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 也叫做放射性物質, 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形式發射出的一種能量就叫核輻射, 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輻射。 它有a, b和y三種輻射形式。 a輻射只要用一張紙就能擋住, 但吸入體內危害大;b輻射是高速電子,

皮膚沾上後燒傷明顯;y輻射和X射線相似, 能穿透人體和建築物, 危害距離遠。 宇宙、自然界能產生放射性的物質不少, 但危害都不太大, 只有核爆炸或核電站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才能大範圍地對人員造成傷亡。

要最大程度減輕輻射傷害, 四個因素至關重要:時間, 距離、庇護所和保護措施。

1.時間:很多輻射其實很快就沒那麼厲害了。 縮短呆在放射源附近的時間, 可以減少你受到的輻射傷害。 在事故發生之後, 當局會檢測所有的放射物質, 確定應該採取何等保護措施, 以及何時威脅解除。

2.距離:你離放射越遠, 你受到的輻射越少。 如果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核電站事故, 當局會疏散民眾, 這樣也拉開了你和放射物之間的距離。

3.庇護所:和距離一樣, 你和放射源之間隔開越厚重嚴密的物質越好。 這就是為什麼建議你在事故發生的時候呆在家裡。 有些情況下, 家裡或單位的牆壁可以在短時間內為你提供有效地庇護。

4.建議是在接觸核輻射前三十分鐘服用碘化物——碘化鉀, 因為碘化鉀會充滿甲狀腺, 保護甲狀腺免受輻射碘的危害。 如果攝入及時, 可以防止99%由放射性碘引起的甲狀腺癌。 這樣才能起到最大的保護效果。 如果有條件的話, 自備一些碘化鉀在您的應急箱內, 放置在家中或工作場所。 不要浪費時間等待當地政府宣佈發生了緊急情況, 然後等著他們送來碘化鉀(如果他們有庫存的話), 接著在社區裡分發給大家(一般要花上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遭遇核輻射時要盡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 遠離放射源, 尤其要注意遮罩。

進出核污染地區時, 要穿防護服。 減少放射性污染, 可穿雨衣、戴墨鏡、洗淋浴

核電是一種清潔、高效和相對安全的能源。 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 是指核反應爐裡的放射性物質外泄, 造成環境污染並使公眾受到輻射危害。 一個人暴露在輻射中時間越長, 或是離核物質越近, 他的危險就越大。 因此, 掌握一點應對核洩漏的知識以。 。 .

 核輻射危機 我們如何去預防?

3月11日發生的日本9級強震導致福島核電站受損洩漏, 周邊居民被迫疏散。 截至3月12日下午, 當地有190名民眾和醫護人員遭受核輻射, 最高時輻射達到1015微西弗/小時。

根據日本政府目前披露的資訊, 只是有民眾和醫護人員遭受核輻射, 未造成對人體的急性放射性傷害。

廣東放射醫學專家表示, 遭遇核輻射要盡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 遠離放射源, 尤其要注意遮罩。 進出核污染地區時, 要穿防護服, 並及時淋浴, 清除核污染。

楊宇華強調, 發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 特別是有放射性物質向大氣釋放時, 總的防護原則是“內外兼防”, 具體包括兩方面:

1.體外照射的防護原則

a.盡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

b.盡可能遠離放射源;

c.注意遮罩, 利用鉛板、鋼板或牆壁擋住或降低照射強度。

具體措施:當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中形成煙塵通過時, 要及時進入建築物內, 關閉門窗和通風系統, 避開門窗等遮罩差的部位隱蔽。

核電是一種清潔、高效和相對安全的能源。 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 是指核反應爐裡的放射性物質外泄, 造成環境污染並使公眾受到輻射危害。 一個人暴露在輻射中時間越長, 或是離核物質越近, 他的危險就越大。 因此, 掌握一點應對核洩漏的知識以。 。 .

核輻射危機 我們如何去預防?

2.體內照射的防護原則

避免食入、減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區逗留。 清除污染, 減少人員體內污染機會。

具體措施:如果核事故釋放出放射性碘, 應在醫生指導下儘早服用穩定性碘片。 服用量成年人推薦為100毫克碘, 兒童和嬰兒應酌量減少, 但碘過敏或有甲狀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遠離核輻射詳細操作指南:

1.進入空氣被放射性物質污染嚴重的地區時,

要對五官嚴防死守。 例如, 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 減少放射性物質的吸入。

2.穿戴帽子、頭巾、眼鏡、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有助於減少體表。

3.要特別注意, 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嚴重, 需要居民撤離污染區, 應聽從有關部門的命令, 有組織、有秩序地撤離到安全地點。 撤離出污染區的人員, 應將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脫下存放, 進行監測和處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員應清除污染, 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核能外泄又稱為核熔毀, 主要發生在核電站, 核能外泄所發出的核輻射雖遠比核子武器威力與範圍小, 但是劑量積累到一定程度, 也能造成生物傷亡。

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放射醫學專家楊宇華主任醫師指出, 核洩漏發生後,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人體內,引起內輻射,而γ(伽馬)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福島核電站洩漏後,周邊測得的輻射量3月12日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時以下,不到致死或者嚴重致病的當量劑量。“人不可能乖乖地一直待在原地接受輻射。”楊宇華指出,由於地震發生後,當地政府已迅速組織撤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損害程度。

核電是一種清潔、高效和相對安全的能源。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是指核反應爐裡的放射性物質外泄,造成環境污染並使公眾受到輻射危害。一個人暴露在輻射中時間越長,或是離核物質越近,他的危險就越大。因此,掌握一點應對核洩漏的知識以。。.

核輻射危機 我們如何去預防?

急性初期症狀:噁心嘔吐發熱腹瀉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變等。

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噁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

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幹性脫皮和濕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髮等症狀。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癒。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

體內污染引起的內照射一般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 除非攝入量很高,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國外發生的核輻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現為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髮、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也越大。

4000毫西弗/次輻射可致死

“當量劑量”是反映各種射線或粒子被吸收後引起的生物效應強弱的輻射量。其國際標準單位是“西弗”,定義是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西弗。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對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工作的人來說,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氡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對人體無影響。與放射相關的工人,一年最高輻射量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會致死。

核燃料中的有效成分是鈾-235,鈾-235同樣也是原子彈中的核炸藥,那麼核電站會不會像原子彈那樣爆炸呢?專家指出,絕沒有這種可能性!

這是因為,核燃料中鈾-235的含量約為3%,而核炸藥中的鈾-235含量高達90%以上。核燃料引不起核爆炸,正像啤酒和白酒都含有酒精,白酒因酒精含量高可以點燃,而啤酒則因酒精含量低不能點燃一樣。

核洩漏發生後,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人體內,引起內輻射,而γ(伽馬)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福島核電站洩漏後,周邊測得的輻射量3月12日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時以下,不到致死或者嚴重致病的當量劑量。“人不可能乖乖地一直待在原地接受輻射。”楊宇華指出,由於地震發生後,當地政府已迅速組織撤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損害程度。

核電是一種清潔、高效和相對安全的能源。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是指核反應爐裡的放射性物質外泄,造成環境污染並使公眾受到輻射危害。一個人暴露在輻射中時間越長,或是離核物質越近,他的危險就越大。因此,掌握一點應對核洩漏的知識以。。.

核輻射危機 我們如何去預防?

急性初期症狀:噁心嘔吐發熱腹瀉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變等。

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噁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

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幹性脫皮和濕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髮等症狀。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癒。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

體內污染引起的內照射一般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 除非攝入量很高,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國外發生的核輻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現為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髮、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也越大。

4000毫西弗/次輻射可致死

“當量劑量”是反映各種射線或粒子被吸收後引起的生物效應強弱的輻射量。其國際標準單位是“西弗”,定義是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西弗。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對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工作的人來說,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氡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對人體無影響。與放射相關的工人,一年最高輻射量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會致死。

核燃料中的有效成分是鈾-235,鈾-235同樣也是原子彈中的核炸藥,那麼核電站會不會像原子彈那樣爆炸呢?專家指出,絕沒有這種可能性!

這是因為,核燃料中鈾-235的含量約為3%,而核炸藥中的鈾-235含量高達90%以上。核燃料引不起核爆炸,正像啤酒和白酒都含有酒精,白酒因酒精含量高可以點燃,而啤酒則因酒精含量低不能點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