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藥食同源”科學嗎?

(閱讀提示:當西醫的價值觀成為了中國醫學的主流價值觀, “藥食同源”被很多人認為是不科學的。 )

林中鵬:“藥食同源”是中醫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

五穀雜糧, 有益於人類而無害於身體, 因而性“中”。 這是中華原創醫學選擇食品最主要的標準。 這個標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 而不是建立在以實驗動物“檢驗”的客觀基礎上。

在這個標準裡, 食品和藥品並沒有截然分開的界線。 食品中略略離開“中”時就會偏涼(例如綠豆)或偏溫(例如豆豉)。 如果偏離“中”較遠時, 就是“寒”與 “熱”。 如果更遠離“中”的就是“藥”了, 這就是涼藥或者熱藥的來歷。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這是中醫的治療原則, 得了熱病應該用涼藥, 如果熱得不那麼厲害, 就不一定要藥了, 用性偏涼食品(例如前述的綠豆)調節就可以了;反之亦然。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療”了。

食療和藥膳並非同一概念。

前者使用食品進行調理, 而後者則是將通常歸入“藥”範圍的變成可口的食品。 比如“當歸生薑羊肉湯”, 既是藥, 但又是美味佳餚。 對於身體虛羸, 冬天手腳常冰涼者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首選了。

如果是極寒或者極熱者, 就叫做“毒”了。 比如同是豆類的“巴豆”, 普通人只要誤食一粒就會一瀉如水, 因為它性極熱, 常用以治療極寒的病人。 所以《黃帝內經》說治病是“聚毒藥以攻之”, 而不是說“聚藥以攻之”。 因此, 無論食品、藥物甚至毒藥都是同源的, 因為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將偏離正常狀態的自組織能力恢復到常態。

西方醫學則不然。 凡藥就不能是食品, 食品則不准說療效, 至於“毒”就更加另類了。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 中醫是“以人為本”的標準,

而不是以實驗動物為“本”的標準。 如果以通常西醫動物模型去檢測“巴豆”的毒性, 結果相反, 實驗鼠吃下“巴豆”不僅不瀉肚, 而且會越來越發福, 看來“以鼠為本”的所謂“客觀”的標準, 並非萬全。

兩種不同醫學體系的目標不同:西醫治人的病, 而中醫是治得了病之人, 各有自己的價值評估體系。 本來兩種體系可以互補, 可以互相尊重, 然而今日之醫學, 西醫價值評估體系“在朝”, 中醫“在野”, “藥食同源”這一寶貴財富因此被質疑、被摒棄, 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