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圍觀!看院士、大咖勾繪製藥強國路線圖

作為醫學科技創新的重要戰略佈局, 我國自2008年起正式實施“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據統計, 截至2015年年底, 中央財政投入近128億元, 各方配套經費近200億元, 傾力支持該專項的1595個立項專題, 一批中國原創的新藥由此破繭成蝶, 脫穎而出。

1月14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導, 健康報社主辦的2017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部委領導、兩院院士、資深專家齊聚一堂, 分享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成果和進展, 謀劃科技創新發展大計。

而在該論壇的重大新藥創新發展分論壇上, 陳凱先、陳志南、黃璐琦3位院士, 張永祥、王軍志兩位研究員,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註冊司化藥處楊勝處長等領導和專家, 就我國“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研發進展和趨勢等話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清晰勾勒出我國由製藥大國向製藥強國加速轉變的宏偉藍圖。

不能滿足於跟跑和並跑

——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院士

醫藥研發的重心隨著世界疾病譜的變化也在不斷調整, 生物技術藥在全球範圍內增長速度相當之快, 但全球藥品市場的50%仍被化學藥品所佔據, 化學藥在促進醫藥產業發展、保障人類健康方面仍然佔據最重要的位置。

從全球來看, 新興市場國家的藥物研發不斷崛起, 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近十幾年來, 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一直保持著平穩快速的增長:從2001年的2143億元穩步增長到2015年的2.7萬億元左右, 2001年~2010年的複合增長率高達21.9%。 我國的藥品實物產量也已躍居世界第一, 我國醫藥市場也已經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2004年~2010年的生物醫藥銷售收入複合增長率同樣以16.4%高居世界第一。

這些數字背後可以看到廣闊的前景, 但是也隱含著我國的研發創新與醫藥產業強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我國第一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喹諾酮類藥物出現在2009年, 比國際上晚了40年;第一個非甾體抗炎藥比國際上晚了12年;第一個靶向抗腫瘤藥物比國際上晚了10年。

這幾個數位背後, 反映出的是我國化學創新藥物正在不斷縮短與國際的差距。

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創新藥物的研發。 “十一五”期間, 重大專項在化學藥的部署方面, 共安排專項投入10億元左右, 支持專案300多項;“十二五”期間支持的專案增加到接近600項, 其中一部分是從“十一五”延伸而來, 支持的經費增加到22億元, 新審批進入臨床或取得新藥證書的研究成果顯著增加。

重大專項實施以來, 我國藥物創新體系建設成績顯著, 初現雛形, 在新藥篩選、藥代、製劑等平臺建設, 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孵化基地建設, 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 在全球最重要的4種國際性藥物化學期刊上,

我國1991年~2000年發表文章90篇, 2001年~2010年發表文章數量猛增到1720篇。 以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藥物化學雜誌JMC為例, 2008年以前, 我國在該刊上發表論文數及投稿錄用率遠低於歐美及日本和印度等國;2009和2010年, 這兩項資料就有了較快上升, 其中2010年的發表論文數與德國並列第五, 占該刊發表論文總數的5.43%。

我國的醫藥產業經歷了模仿創新的階段, 模仿國外的作用機制和靶點來創新化合物, 取得了不少成績, 研發了不少創新藥物, 但在藥物研發最為關鍵的靶點上, 我國的創新還很少。 重大新藥創制要力爭進入原始創新階段, 一方面不斷有新的品種出現, 同時也要有新技術研究的突破來支撐更持久的創新,

把創新提高到更高的水準, 從跟跑、並跑, 逐漸實現在一些方面能夠領跑。

迎接生物製藥的新挑戰

——第四軍醫大學陳志南院士

來自Evaluate Pharma的最新數字顯示, 全球生物技術藥物的產業和市場規模, 已經由2014年的1613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789億美元, 增長率高達10.9%, 遠超全部藥物2.5%的增長率;同期我國的生物技術藥物產業和市場規模也由2750億元增長到2979億元, 年增長率為8.3%。

在生物技術產業“三分天下”的局面下,抗體藥物是第一大產業,其2013年的全球銷售額為557.2億美元,2015年就達到了700億美元。截至目前,美國FDA和歐盟EMEA批准的抗體藥物已經達到63個,近700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也幾乎來自這63個抗體藥物。除了主要用於腫瘤和RA治療,近年來藥企相繼研發將抗體用於非癌適應證,諸如哮喘、血脂異常、多發性硬化症等諸多領域,已經取得關鍵進展。

我國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的生物藥領域項目中,已經上市或取得新藥證書的有6個,已經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有10個,正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的有4個,二期臨床有5個。抗體藥物是我國在“十三五”期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我國應加強抗體發現技術平臺的建設,包括修飾性抗體藥物技術、人源抗體開發技術、高親和力抗體開發技術、基於抗原表位的新功能表位抗體等。

在生產藥物產業化技術平臺方面,我國應重點發力的方向包括,培養基開發、提純用填料開發、可拋棄型生產線、生產工藝及製劑開發平臺、符合國際標準的大規模生產車間等。最近國家發佈了《“十三五”生物技術發展專項規劃》,在對生物技術藥物的規劃中,就涉及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我們要迎接新一輪的挑戰,規劃和規範這些技術、治療方案等。

《中醫藥法》引領中藥創新

——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院士

2016年對於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來說,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年初連續發佈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都明確提出了中醫藥的發展目標;8月,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提出了新的國家衛生政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年底,歷經33年艱辛歷程,《中醫藥法》終於獲得通過頒佈。

“十二五”期間,重大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了一批中藥新藥的研製。2010年~2015年,共有17個品種獲得了中藥新藥證書生產批件,分別有4個品種進入一期臨床試驗、9個進入二期臨床試驗、2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另有9個品種獲得臨床批件即將開展臨床試驗。在培育中藥品種的二次開發方面,已經形成以系統工程學為指導的二次開發模式,並且以臨床循證為證據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銷售過億的中藥大品種達到500餘個,占中藥工業總產值的28%。

重大新藥創制還促進了中藥品質的提升和保障,形成了具有中藥特色的理論和技術體系,並充分利用系統生物學、生物資訊學、分析化學等現代科學技術,形成了一些評價方法,一共闡明了7大類中藥毒性的分子生物學機制,5味有毒中藥外用功能被2010版《中國藥典》採納。

在中藥現代理論體系指導下,重大新藥創制也加快了中藥國際化步伐,具體表現包括複方丹參滴丸、血脂康膠囊、扶正化瘀膠囊、穿心蓮片等已在美國完成不同程度的臨床試驗,丹參藥材和粉末等藥材標準進入美國藥典,17個草藥專論列入歐盟藥典。

“十二五”期間,重大新藥創制還建成了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發技術平臺為代表的,國際一流的中藥新藥研究服務大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突破,其中包括中藥注射劑的研究平臺、中藥霧化吸入製劑研究平臺、複方新藥處方設計、中成藥大品種循證評價及大品種二次開發等。我國以該平臺為核心,建成了綜合性的中藥新藥的協同創新的支撐體系,面向國際開發中藥新藥研發新模式,並形成了產業化。

《中醫藥法》出臺後,國家鼓勵醫療機構根據本醫療機構臨床用藥需要配製和使用中藥製劑,支援應用傳統工藝配製中藥製劑,支持以中藥製劑為基礎研製中藥新藥。這對醫院院內製劑是一個明確的定位。保護傳統中藥加工技術和工藝,支持傳統劑型中成藥的生產,鼓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傳統中成藥,明確了下一步中藥新藥創制中的方向性問題。今後的中藥新藥創制應聚焦重大需求,遴選潛力品種,促進新藥突破,在以往立項支持品種中,遴選創新性強、療效顯著、安全性高的中藥新藥品種,進行重點支持,爭取有所突破。針對上市的創新藥物,通過深入開展中藥複雜作用機制的現代研究,大力加強基礎與臨床的結合,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學體系,系統闡釋臨床價值與科學機制,全面提升科技內涵,培育重磅品種,促進產業發展突破。

今後的中藥新藥創制中,要選取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構建完善的品質管制體系,研發生產品質卓越、滿足臨床需求的經典名方。中藥新藥創制還應重視經典名方及新藥材的研發;找准重點方向,加快中藥海外註冊步伐;整合技術平臺,服務中藥新藥研發,將以往支援的關鍵技術、技術平臺進行整合,實現平臺網路化,有效服務新藥研發,充分發揮已有平臺的支撐作用;促進成果轉化,建立資訊交流平臺,實現品種、技術、平臺等資訊共用,促進成果轉化。

醫藥科技從仿製轉向創制

——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張永祥

重大新藥創制的實施方案明確了5大重點任務,分別是創制新藥方面的創新藥物研究開發、藥物大品種技術改造,以及技術平臺、基地聯盟、關鍵技術研究等單項能力建設。

重大新藥創制在“十二五”期間取得的成績,獲得了社會各方的高度評價,“十三五”期間的發展也被給予了厚望。

重大新藥創制促進了我國藥物研發創新體系的逐步完善。目前,已基本建成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網格化國家藥物創新體系,技術鏈和產業鏈逐步融合;多個國家級藥物創新綜合性大平臺獲得專項滾動支持,研發體系逐漸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一批GLP平臺通過國際認證,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成為發展中國家第一個WHO生物製品標準化和評價協作中心;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化合物樣品庫。

在加速推進中藥現代化進程方面,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累積獲得21個中藥新藥證書,7個臨床批件;有7個品種年銷售額突破了3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品種;我國的中藥工業年產值從2008年的1965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7302億元,增長了3.7倍。

目前,我國已建設企業創新孵化基地60多個,生物醫藥產業園及產學研聯盟26個,參與企業340余家,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域,促進了區域創新和經濟發展。重大專項的實施有力帶動了醫藥產業發展和企業創新,實現了直接經濟效益約1600億元,產生間接效益約3000億元。促進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4%,居各工業門類的前列;醫藥工業主營銷售過百億的企業由專項實施前的兩家增至2015年的16家。

“十二五”期間,有多個國產藥物在美國、歐盟等海外市場獲批上市;國內20餘家製藥企業的生產線通過歐美等發達國家GMP認證;國產乙腦減毒活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通過WHO預認證,進入WHO採購名單;由我國專家研究制訂的丹參等中藥材標準進入美國藥典,鉤藤、虎杖、桔梗等列入歐盟藥典,這些都充分說明我們國際化發展非常迅速。

重大新藥創制將圍繞戰略需求和民生現實需求兩個維度,突出產品和技術兩條主線,提升自主創新、轉化應用和國際競爭三種能力,落實管理改革任務,優化制度環境,加快成果轉化應用。“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力爭研製完成30個創新性強、防治重大疾病、市場前景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針對重大疾病防治或突發疫情、罕見病以及兒童、老年等特殊人群用藥需求,研製一批臨床急需和具有市場潛力的重大品種;推動國產藥物、製劑等在發達國家完成臨床試驗或藥品註冊。同時依託重大品種研製,突破制約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的重大核心關鍵技術,搶佔新藥創制的科技制高點;提升技術平臺服務創新、輻射帶動的能力和國際化水準。

為創新藥安全有效保駕護航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王軍志

生物藥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系統的品質研究與安全評價是創新藥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

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在“十二五”期間,專門設立了研究課題,對各類創新生物技術藥物的評價提供新的支援。目前,已經完成了一系列國家一類新藥的品質標準的研究,包括重組蛋白類、基因治療類、疫苗類,對其評價標準和控制範圍做出了詳細的研究。

EV71疫苗是我國生物製藥的一個重大突破,在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支援專案中,有3家企業聯合攻關,其品質評價是監管科學研究的瓶頸。如果不能準確定量研究,就不能保證疫苗的有效,不能進行品質控制。EV71標準品是第一個由我國主導研製的生物藥國際標準品,為全球EV71疫苗研發提供了“尺規”;研究內容納入國家《預防性疫苗臨床前技術指導原則》,支持了我國EV71疫苗在全球率先上市,保證了我國在手足口疫苗研發領域的領先地位。

此外,“國家疫苗生產菌種全基因組序列及蛋白指紋圖譜庫的建設和應用”研究,解決了我國疫苗生產菌毒種質控中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首次在國家層面建立了疫苗生產用菌毒種基因組資料庫和蛋白指紋圖譜資料庫,建立了資料管理系統和生物資訊分析平臺,並篩選出了相關質控標誌物,建立了疫苗生產株多種質控新方法。

審評審批服務于研發創新

——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化註冊管理司化藥處處長楊勝

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改革大幕正式拉開。為鼓勵創新,國家食藥監總局以改革藥品審評審批制度為契機,相繼推行了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化學藥品註冊分類改革、藥品優先審評審批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不斷提高藥品品質,鼓勵藥物研發、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升中國製造藥品的國際競爭力。

提高藥品品質是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在這方面,國家食藥監總局將提高藥品審批標準和開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作為切入點。實施化學藥品註冊分類改革傳遞出的一個重大信號就是鼓勵創新,監管部門已完善、制訂、轉化技術指導原則150余項,初步形成與國際標準等同的藥品審評技術指南。截至2016年11月,已受理新化學藥分類申請929件。

在提高藥品品質方面,難度最大、耗時最長、意義重大的一項改革就是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成立了仿製藥品質一致性評價辦公室,專門負責一致性評價的總體工作;陸續發佈了10個政策檔和5個技術指導原則,後續還將適時發佈政策檔和技術指導原則,輔助、指導並推動企業開展一致性評價工作;通過電子方式接受公開參比製劑申請備案,已有2400多個備案申請獲得受理。

隨著我國醫藥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研發的活躍,藥品註冊申請積壓“多”、審評“慢”的問題日益突出。為此,國家食藥監總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效率,包括增加審評人員、建立溝通交流機制、實行藥品與包材輔料關聯審批等。

在當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大背景下,國家食藥監總局推行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舉措,開展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鼓勵科研機構研發創新的積極性;以具有臨床價值的新藥和臨床急需的仿製藥為導向,實行優先審評審批;開展臨床試驗資料核查,構建良好的創新研發環境。

年增長率為8.3%。

在生物技術產業“三分天下”的局面下,抗體藥物是第一大產業,其2013年的全球銷售額為557.2億美元,2015年就達到了700億美元。截至目前,美國FDA和歐盟EMEA批准的抗體藥物已經達到63個,近700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也幾乎來自這63個抗體藥物。除了主要用於腫瘤和RA治療,近年來藥企相繼研發將抗體用於非癌適應證,諸如哮喘、血脂異常、多發性硬化症等諸多領域,已經取得關鍵進展。

我國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的生物藥領域項目中,已經上市或取得新藥證書的有6個,已經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有10個,正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的有4個,二期臨床有5個。抗體藥物是我國在“十三五”期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我國應加強抗體發現技術平臺的建設,包括修飾性抗體藥物技術、人源抗體開發技術、高親和力抗體開發技術、基於抗原表位的新功能表位抗體等。

在生產藥物產業化技術平臺方面,我國應重點發力的方向包括,培養基開發、提純用填料開發、可拋棄型生產線、生產工藝及製劑開發平臺、符合國際標準的大規模生產車間等。最近國家發佈了《“十三五”生物技術發展專項規劃》,在對生物技術藥物的規劃中,就涉及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我們要迎接新一輪的挑戰,規劃和規範這些技術、治療方案等。

《中醫藥法》引領中藥創新

——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院士

2016年對於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來說,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年初連續發佈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都明確提出了中醫藥的發展目標;8月,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提出了新的國家衛生政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年底,歷經33年艱辛歷程,《中醫藥法》終於獲得通過頒佈。

“十二五”期間,重大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了一批中藥新藥的研製。2010年~2015年,共有17個品種獲得了中藥新藥證書生產批件,分別有4個品種進入一期臨床試驗、9個進入二期臨床試驗、2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另有9個品種獲得臨床批件即將開展臨床試驗。在培育中藥品種的二次開發方面,已經形成以系統工程學為指導的二次開發模式,並且以臨床循證為證據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銷售過億的中藥大品種達到500餘個,占中藥工業總產值的28%。

重大新藥創制還促進了中藥品質的提升和保障,形成了具有中藥特色的理論和技術體系,並充分利用系統生物學、生物資訊學、分析化學等現代科學技術,形成了一些評價方法,一共闡明了7大類中藥毒性的分子生物學機制,5味有毒中藥外用功能被2010版《中國藥典》採納。

在中藥現代理論體系指導下,重大新藥創制也加快了中藥國際化步伐,具體表現包括複方丹參滴丸、血脂康膠囊、扶正化瘀膠囊、穿心蓮片等已在美國完成不同程度的臨床試驗,丹參藥材和粉末等藥材標準進入美國藥典,17個草藥專論列入歐盟藥典。

“十二五”期間,重大新藥創制還建成了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發技術平臺為代表的,國際一流的中藥新藥研究服務大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突破,其中包括中藥注射劑的研究平臺、中藥霧化吸入製劑研究平臺、複方新藥處方設計、中成藥大品種循證評價及大品種二次開發等。我國以該平臺為核心,建成了綜合性的中藥新藥的協同創新的支撐體系,面向國際開發中藥新藥研發新模式,並形成了產業化。

《中醫藥法》出臺後,國家鼓勵醫療機構根據本醫療機構臨床用藥需要配製和使用中藥製劑,支援應用傳統工藝配製中藥製劑,支持以中藥製劑為基礎研製中藥新藥。這對醫院院內製劑是一個明確的定位。保護傳統中藥加工技術和工藝,支持傳統劑型中成藥的生產,鼓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傳統中成藥,明確了下一步中藥新藥創制中的方向性問題。今後的中藥新藥創制應聚焦重大需求,遴選潛力品種,促進新藥突破,在以往立項支持品種中,遴選創新性強、療效顯著、安全性高的中藥新藥品種,進行重點支持,爭取有所突破。針對上市的創新藥物,通過深入開展中藥複雜作用機制的現代研究,大力加強基礎與臨床的結合,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學體系,系統闡釋臨床價值與科學機制,全面提升科技內涵,培育重磅品種,促進產業發展突破。

今後的中藥新藥創制中,要選取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構建完善的品質管制體系,研發生產品質卓越、滿足臨床需求的經典名方。中藥新藥創制還應重視經典名方及新藥材的研發;找准重點方向,加快中藥海外註冊步伐;整合技術平臺,服務中藥新藥研發,將以往支援的關鍵技術、技術平臺進行整合,實現平臺網路化,有效服務新藥研發,充分發揮已有平臺的支撐作用;促進成果轉化,建立資訊交流平臺,實現品種、技術、平臺等資訊共用,促進成果轉化。

醫藥科技從仿製轉向創制

——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張永祥

重大新藥創制的實施方案明確了5大重點任務,分別是創制新藥方面的創新藥物研究開發、藥物大品種技術改造,以及技術平臺、基地聯盟、關鍵技術研究等單項能力建設。

重大新藥創制在“十二五”期間取得的成績,獲得了社會各方的高度評價,“十三五”期間的發展也被給予了厚望。

重大新藥創制促進了我國藥物研發創新體系的逐步完善。目前,已基本建成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網格化國家藥物創新體系,技術鏈和產業鏈逐步融合;多個國家級藥物創新綜合性大平臺獲得專項滾動支持,研發體系逐漸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一批GLP平臺通過國際認證,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成為發展中國家第一個WHO生物製品標準化和評價協作中心;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化合物樣品庫。

在加速推進中藥現代化進程方面,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累積獲得21個中藥新藥證書,7個臨床批件;有7個品種年銷售額突破了3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品種;我國的中藥工業年產值從2008年的1965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7302億元,增長了3.7倍。

目前,我國已建設企業創新孵化基地60多個,生物醫藥產業園及產學研聯盟26個,參與企業340余家,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域,促進了區域創新和經濟發展。重大專項的實施有力帶動了醫藥產業發展和企業創新,實現了直接經濟效益約1600億元,產生間接效益約3000億元。促進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4%,居各工業門類的前列;醫藥工業主營銷售過百億的企業由專項實施前的兩家增至2015年的16家。

“十二五”期間,有多個國產藥物在美國、歐盟等海外市場獲批上市;國內20餘家製藥企業的生產線通過歐美等發達國家GMP認證;國產乙腦減毒活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通過WHO預認證,進入WHO採購名單;由我國專家研究制訂的丹參等中藥材標準進入美國藥典,鉤藤、虎杖、桔梗等列入歐盟藥典,這些都充分說明我們國際化發展非常迅速。

重大新藥創制將圍繞戰略需求和民生現實需求兩個維度,突出產品和技術兩條主線,提升自主創新、轉化應用和國際競爭三種能力,落實管理改革任務,優化制度環境,加快成果轉化應用。“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力爭研製完成30個創新性強、防治重大疾病、市場前景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針對重大疾病防治或突發疫情、罕見病以及兒童、老年等特殊人群用藥需求,研製一批臨床急需和具有市場潛力的重大品種;推動國產藥物、製劑等在發達國家完成臨床試驗或藥品註冊。同時依託重大品種研製,突破制約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的重大核心關鍵技術,搶佔新藥創制的科技制高點;提升技術平臺服務創新、輻射帶動的能力和國際化水準。

為創新藥安全有效保駕護航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王軍志

生物藥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系統的品質研究與安全評價是創新藥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

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在“十二五”期間,專門設立了研究課題,對各類創新生物技術藥物的評價提供新的支援。目前,已經完成了一系列國家一類新藥的品質標準的研究,包括重組蛋白類、基因治療類、疫苗類,對其評價標準和控制範圍做出了詳細的研究。

EV71疫苗是我國生物製藥的一個重大突破,在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支援專案中,有3家企業聯合攻關,其品質評價是監管科學研究的瓶頸。如果不能準確定量研究,就不能保證疫苗的有效,不能進行品質控制。EV71標準品是第一個由我國主導研製的生物藥國際標準品,為全球EV71疫苗研發提供了“尺規”;研究內容納入國家《預防性疫苗臨床前技術指導原則》,支持了我國EV71疫苗在全球率先上市,保證了我國在手足口疫苗研發領域的領先地位。

此外,“國家疫苗生產菌種全基因組序列及蛋白指紋圖譜庫的建設和應用”研究,解決了我國疫苗生產菌毒種質控中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首次在國家層面建立了疫苗生產用菌毒種基因組資料庫和蛋白指紋圖譜資料庫,建立了資料管理系統和生物資訊分析平臺,並篩選出了相關質控標誌物,建立了疫苗生產株多種質控新方法。

審評審批服務于研發創新

——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化註冊管理司化藥處處長楊勝

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改革大幕正式拉開。為鼓勵創新,國家食藥監總局以改革藥品審評審批制度為契機,相繼推行了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化學藥品註冊分類改革、藥品優先審評審批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不斷提高藥品品質,鼓勵藥物研發、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升中國製造藥品的國際競爭力。

提高藥品品質是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在這方面,國家食藥監總局將提高藥品審批標準和開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作為切入點。實施化學藥品註冊分類改革傳遞出的一個重大信號就是鼓勵創新,監管部門已完善、制訂、轉化技術指導原則150余項,初步形成與國際標準等同的藥品審評技術指南。截至2016年11月,已受理新化學藥分類申請929件。

在提高藥品品質方面,難度最大、耗時最長、意義重大的一項改革就是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成立了仿製藥品質一致性評價辦公室,專門負責一致性評價的總體工作;陸續發佈了10個政策檔和5個技術指導原則,後續還將適時發佈政策檔和技術指導原則,輔助、指導並推動企業開展一致性評價工作;通過電子方式接受公開參比製劑申請備案,已有2400多個備案申請獲得受理。

隨著我國醫藥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研發的活躍,藥品註冊申請積壓“多”、審評“慢”的問題日益突出。為此,國家食藥監總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效率,包括增加審評人員、建立溝通交流機制、實行藥品與包材輔料關聯審批等。

在當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大背景下,國家食藥監總局推行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舉措,開展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鼓勵科研機構研發創新的積極性;以具有臨床價值的新藥和臨床急需的仿製藥為導向,實行優先審評審批;開展臨床試驗資料核查,構建良好的創新研發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