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膏藥一般貼幾天一療程

在身體出現很多疾患的時候, 經常會使用到膏藥進行治療, 特別是骨骼疼痛的時候。 膏藥跟其他的藥物不同, 一般需要貼在病患處一段時間, 持續性的用藥, 這樣才能獲得好的治療效果, 需要使用的時間也是很多人關心的事情。 那么, 膏藥一般貼幾天一療程?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一般來說, 膏藥一天就得換一次, 有的甚至半天就得換一次, 這要根據說明書上的藥效持續時間來定。 破潰的創面更應縮短換藥間隔, 以5—6小時為宜。 兩次應用之間還應適度清洗患處, 清除掉黏附在皮膚表面的藥垢, 之后讓皮膚適當休息1~2小時。 因為皮膚需要呼吸, 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泄, 長時間敷貼膏藥, 造成局部溫度高、濕度大, 代謝廢物不能排出, 就會刺激局部皮膚, 造成瘙癢等不適癥狀。

膏藥貼太久的害處

如果膏藥一貼3天, 或者兩貼之間不清洗, 不留一點兒間隔,

膏藥中的成分就可能經過汗孔侵入皮膚深處, 誘發過敏, 引起接觸性皮炎, 俗名“膏藥風”。 出現與所貼膏藥形狀相同、邊界清楚的紅斑, 伴隨劇烈的瘙癢, 厲害的還可能起水皰甚至大皰, 十分痛苦。

如果延時不撕掉, 將會加重皮膚的負擔, 妨礙毛孔的通透, 阻塞汗液排出, 甚至會出現局部皮炎等。

皮膚出現紅腫起泡怎么辦

首先盡量不要將水泡弄破, 用消毒紗布敷在上面, 讓水泡自己消退。 即使想弄破水泡, 可以到醫院去, 也可以用家里的縫衣針, 先在火上將針尖燒紅, 稍微涼一涼后, 從水泡下端將其挑破, 將水放出后, 水泡的外皮不要動, 用消毒紗布敷好, 等待其自愈。

膏藥的正確貼法

先在紅腫痛部位, 用80%酒精消毒, 或用生姜片擦拭;如有傷口, 可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凈膿血后試干, 再將折合的膏藥攤開, 放在小火上烘軟, 有時因病情需要, 在烘軟的膏藥上均勻撒上一些藥粉, 再反復折合, 攤開膏藥, 使藥粉混入其間, 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療效。

如出現患部發癢時, 需在膏藥外面按摩, 如果不見效, 可將膏藥揭下, 用酒精棉球涂擦發癢處, 再將膏藥加溫貼上。 如出現患處膿液時, 可在膏藥表面加些紗布, 或在膏藥被紙中夾剪一小孔, 使孔與傷口對應貼敷, 以便排膿。 對已糜爛, 疼痛不止, 或出現水泡者, 可貼拔毒膏治療, 或將膏藥揭下,

用酒精消毒, 再涂紅藥水, 用紗布包扎。

貼橡皮膏藥, 如傷濕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時, 應先將患處用酒精棉球擦凈, 撕去膏藥上的薄膜進行貼敷。 但如皮膚發生糜爛及外傷合并感染者, 不宜貼用。

膏藥中常含有芳香走竄的成分, 因此孕婦要慎用, 尤其忌在臍、腰、腹部貼用;皮膚過敏者也不宜貼用。 在貼膏藥期間, 應忌食生冷食物。 不用的膏藥可貯放在陰涼干燥處, 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