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白線疝的治療

白線疝我們也叫做是腹上疝, 白線疝這種疾病我們并不是很常見, 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了解一些關于白線疝的知識才行, 這樣才有利于我們預防和治療白線疝, 我們也必須認識和了解一下白線疝的癥狀, 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才能發現白線疝并且及時去治療白線疝。

白線疝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腹痛的癥狀, 另外白線疝還會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和嘔吐的癥狀,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治療白線疝呢, 一起看下文的介紹。

經腹白線突出的疝稱為白線疝, 也名腹上疝。 腹白線由兩側腹直肌鞘于腹正中線相互交織而成。 臍上白線較寬, 臍下白線狹而堅固。 因此白線疝好發于臍上, 多為腹白線發育欠佳或有孔隙所致。

(一)癥狀

1.腹痛

白線疝患者最常見的癥狀為上腹部疼痛。 多數病人僅表現為上腹局限性隱痛而少數表現為較嚴重的深部疼痛。 腹痛的發生機制主要是疝塊壓迫通過白線的肋間神經纖維導致局限性疼痛,

大網膜、肝圓韌帶受到牽扯引起深部疼痛。 腹痛可放射到下胸部及背部。 疼痛程度與體位、進食及重體力勞動有關體位改變, 尤其是平臥時疼痛常減輕或消失而進食后或重體力勞動后可加重腹痛的嚴重程度與疝的大小不成正比, 往往疝很小而臨床癥狀很重。

2.惡心、嘔吐

少數白線疝病人除腹痛外可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發生機制為:①脫出的大網膜和肝圓韌帶牽拉可引起深部疼痛, 并引起反射性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②大網膜和肝圓韌帶的牽扯可導致幽門痙攣, 進而出現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二)體征

1.腹壁腫塊

腹壁腫塊是白線疝的主要體征。

由于白線疝絕大多數發生于臍與劍突之間, 因此, 疝塊多位于臍上劍突與臍之間的白線上, 可偏于中線一側, 站立或飯后疝塊更為明顯。 疝塊直徑一般在2~4cm左右, 有學者報道疝塊最大者直徑達15cm, 少數病人疝塊很小, 只是皮下一個柔軟的圓形突起, 不易察覺, 肥胖病人則更難發現。 當疝內容物回納后可觸及白線處有筋膜性疝環孔的邊緣。

2.Litten征陽性

體格檢查時將手指放在病人懷疑疝的部位, 囑其在立位時用力咳嗽, 往往在咳嗽的同時, 手指可感到有碎裂聲, 即為Litten征陽性。

3.誘發疼痛

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腫塊向外牽拉, 常因牽扯了肝圓韌帶、腹膜或大網膜而誘發患者腹部疼痛。

無癥狀的白線疝, 因為其雖可繼續增大但發生嵌頓的機會不大,

可以不予治療。 有明顯臨床癥狀而無特殊手術禁忌者, 則應施行手術治療為宜。 不同病理類型可選擇不同手術方法治療。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白線疝, 我們知道白線疝并不是一種常見的疾病, 不過我們還是要學習一些白線疝的知識, 這樣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很好的預防白線疝和治療白線疝, 上文詳細介紹了白線疝的癥狀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