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台3成人感到孤寂 對未來不看好

現代人人際交流離不開電子產品, 在缺乏實質交流、強調競爭的社會風氣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 更出現“缺乏人際資源”, 形成“社會孤島”的情況。 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調查發現, 有高達3成以上的受訪者精神健康指數不佳, 感到孤寂無助, 並對未來不看好。

越老越悲觀!30%臺灣人對未來不看好

根據臺灣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公佈剛出爐的“2014年臺灣精神健康指數調查”, 結果發現2014年整體精神健康得分為83.0分。 在“心身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家庭健康”4個精神健康層面中, “心身健康”和“個人價值”兩個層面的得分偏低,

分別落在80.9分和80.5分, 而在“生活掌握”和“家庭健康”兩個層面的得分則較高, 分別落在84.2分和86.9分。

進一步分析發現, 在“心身健康”層面中, 臺灣人自評對“記性表現”、“睡眠品質”和“今年整體健康狀況”不甚滿意;在“個人價值”層面中, 則認為“成就表現”和“能力特點發揮”不夠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 有超過1/3的受訪者對於未來表示不樂觀, 且隨著年齡的增長, 有悲觀加劇的趨勢, 認為未來會更好的樂觀性, 65歲以上受訪者只有63.4分, 41到64歲受訪者只有71.8分, 均低於精神健康標準值80分水準以下。

社會孤島衝擊 臺灣每3人就有1人感到孤寂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胡海國表示,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

在缺乏人際資源而形成“社會孤島”的情況下, 當面臨突如其來的壓力或人生挫折時, 人們可能因缺乏旁人的協助或支援, 而無法度過難關, 甚至放棄生命。 社會上頻傳的家庭暴力、虐兒事件等, 也因社會疏離而無法及早得到援助, 間接醞釀弱勢族群的產生。

今年精神健康基金會首度針對“孤寂感”與精神健康議題深入分析, 調查結果指出, 32%的受訪者在過去1年中曾有沒人陪伴、不受重視或被隔離孤立的感受, 且其精神健康指數呈現不及格。 此外, 調查更發現, 孤寂感程度越高的人, 其精神健康狀況越是不理想。

進一步進行受測者背景變項分析, 結果發現, 孤寂感與“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和“居住狀況”有關, 更明確的說,

待業者、離婚喪偶者、獨居者是形成“社會孤島”的高危險族群, 更需要家人親友的關心、照護。

樂活人生!分享情緒維護精神健康

為避免、減少“社會孤島”現象造成的心靈孤寂感, 以及提升臺灣人對未來的樂觀度, 精神健康基金會提出“三五成群, 共創樂活人生”的人生主張, 建議臺灣人在日常生活與鄰里間三五好友組成精健家族。 並對於親友、同事、鄰居落實“快樂之分享”、“煩惱之分擔”、“脆弱給支持”、“困境給協助”4個行動, 共同構築可信賴的人際支援網路, 減少精神層面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