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胡蔥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Hú Cōnɡ

【別名】凍蔥(《唐本草》), 葫蔥(《孫真人食忌》), 冬蔥(《蜀本草》), 回回蔥(《飲膳正要》), 蒜蔥(《綱目》), 分蔥、科蔥(《中國蔬菜栽培學》)。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胡蔥的鱗莖。

3~5月採收。

【原形態】多年生宿根草本。 鱗莖細長, 紡錘形或圓形, 外被赤褐或銅赤色鱗莖皮。 冬季生葉, 夏季枯萎, 葉圓筒形.細長, 長可達30餘釐米, 先端尖, 綠色, 柔軟。 花莖中空, 傘形花序頂生, 總苞片膜質;花被6片;雄蕊6;子房上位, 鮮有結果。 蒴果。 種子黑色。 花期3~4月。

【生境分佈】我國中部、南部有栽培。

【化學成份】球莖的外層膜質鱗被中含槲皮醇、繡線菊甙、槲皮素-3, 4’-二葡萄糖甙和槲皮素-7, 4’-二葡萄糖甙, 其總含量為20%, 愈向球莖中心, 黃酮類含量愈少(中心約為1%)。 根不含黃酮類。 新鮮時中含繡線菊甙與槲皮素-3, 4′-二葡萄糖甙, 總含量約1%。

【性味】

辛, 溫。

①《開寶本草》:味辛。

②《綱目》:辛, 溫, 無毒。

【功能主治】

溫中, 下氣。 治水腫、脹滿、腫毒。

①《食療本草》:主消穀能食,

利五臟不足氣。

②《蜀本草》:療腫毒。

③《開寶本草》:溫中消穀, 下氣殺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鮮者0.5~1兩。 外用:搗敷。

【注意】

①《食療本草》:久服之, 令人多忘, 根發痼疾。 又患胡臭、匿齒人不可食, 轉極甚。 亦傷絕血脈氣, 多食損神, 此是熏物耳。

②《開寶本草》:損目明。

【附方】治卒身面浮腫, 腹脹, 小便不利, 喘息稍急:赤小豆一升, 胡蔥十莖(細切), 消石一兩。 以水五升, 並蔥同煮, 令豆熟, 候水幹, 於砂盆中入消石, 研如膏。 每日空腹.以暖酒調下半匙。 (《聖惠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