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關愛角膜健康 科普崇尚真科學

在一個全面建設現代化的國家, 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將人民群眾從落後的知識與觀念中解放出來, 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每天刷微博、看朋友圈成為了很多人休閒娛樂的常態。 也因此, 越來越多的“科普”文章走進我們的視野。 這些文章或是介紹生活中的竅門, 或是闡述養生中的妙方, 或是教導人們不要走入某個常見的誤區。

然而, 由於缺乏對“真偽科學”的判斷力, 很多打著“科普”旗號的“謠言”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廣為傳播。 不久前, 一篇聲稱“角膜塑形鏡與眼睛與視力五大危害”的文章就悄然地在網路上傳播開了。

一時間, 攪得因視力不良正在配戴角膜塑形鏡或者對角膜塑形鏡抱持觀望態度的患者們人心惶惶。

其實, 但凡對眼科知識有一點研究的人就會發現, 這篇文章屬於典型的“偽科學”。 它將看似很深奧的專業術語堆砌起來, 迷惑人心。 其實, 真正的科學應該邏輯嚴密, 真正的科普文應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下面拿其中一點來舉例。

謠言中指出“角膜曲率變形(角膜中心變薄周邊相對高出), 其結果是不規則散光和不規則重影, 不規則重影沒治!”其實, 這是一種對角膜塑形鏡作用的極大誤解甚至於曲解。 要想知道其中原因,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角膜”。

我們都知道, 眼睛是一個球形器官。

眼睛的前面可見的部位有:鞏膜(眼白)、中間的角膜、角膜後面的虹膜、瞳孔等。 後面不可見的部分有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等。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常提到的“角膜”一詞, 指的是眼睛最前面的透明部分, 它覆蓋著虹膜、瞳孔及前房, 並為角膜眼睛提供大部分屈光力。 加上晶體的屈光力, 光線便可準確地聚焦在視網膜上構成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 角膜病是引起人們視力減退的重要原因。 當透明的角膜出現灰白色的混濁, 可使視力模糊、減退, 甚至失明。 與眼底病不同, 角膜病屬於眼表疾病, 比較容易診斷與治療, 預後好。

並且, 一般眼科醫生都知道, 角膜是有一定彈性的。 在戴鏡角膜塑形鏡初期, 因壓力作用把角膜中央組織轉移到周邊,

上皮細胞厚度變薄, 寬度增加, 從而達到提升裸眼視力的效果。 但是, 角膜上皮細胞的數量是不變的, 容量和面積是恒定的。 戴鏡後檢查的角膜參數和沒戴鏡之前的參數固然不一樣, 但角膜是可逆的, 一般停戴一月左右, 角膜的形態又會回到它最原始的形態, 並不會造成所謂的“沒治”的後果。

近年來, 角膜塑形技術作為一種矯治視力不良的新技術, 開始逐漸走入大眾視野。 但它卻一直飽受早年有關“角膜塑形鏡傷害眼睛”的報導所困擾。 在角膜塑形鏡被引進我國最初的2-3年, 由於缺乏對驗配進行醫療管理和規範性操作, 消費者依從性差, 鏡片配戴、護理不規範, 媒體廣告和產品推銷商等的誇大宣傳和誤導,

再加上相關部門對角膜塑形鏡的品質未能嚴格監管, 使得最初幾年內角膜塑形鏡在中國配戴者使用中出現了一些嚴重不良現象。

但那已經是過去式了。 如今, 角膜塑形技術已然更新換代。 其中, MCT技術作為角膜塑形技術行業的佼佼者, 以品牌為先導, 建立了完善、規範的數位化、標準化、科學的技術服務體系;在行業內樹立了嚴謹、健康的專業精神;成為了創新的角膜塑形新技術典範。

MCT技術驗配前的檢查, 包括數位化地形圖選擇, 以及角膜直徑等各項眼睛生理情況都有嚴格的資料標準。 MCT技術醫師必須嚴格按照這個標準進行戴前檢查, MCT鏡片設計需要的參數均來自全面精確的結果, 鏡片和患者角膜高度吻合,

大大減小併發症發生概率, 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眼睛健康。

時代在發展, 人們對於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 關注視力安全、角膜健康是人們對自身負責的一種表現。 在琳琅滿目的“科普文章”裡, 同時也要睜大雙眼好好辨別, 別讓偽科學誤導了您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