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亞健康
令人觸目驚心的太平洋巨型垃圾場 美國媒體近日公佈了一組太平洋垃圾場的照片,這個垃圾場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與夏威夷間,面積相當於兩個美國德克薩斯州,據估計其面積每十年大約會增長一倍。
距離各國海岸線數百公里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垃圾帶。
在太平洋中心的某個區域,人類的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不斷在這裡聚集,而且隨著洋流的運動,垃圾帶變得越來越大,以至於現在根本無法準確測量它的面積。
查理斯?摩爾是一位帆船運動員。 12年前,他在夏威夷完成一次帆船賽。 在返回途中,他駕駛著“阿爾圭特號”科考船偶然發現了這片垃圾帶.2009年夏天,查理斯已經是第十次途經此處.這次,查理斯和他的同事們在船上用竹竿挑起了一片將近2米長的聚苯乙烯碎片.如此大的碎片,僅僅是茫茫無際的垃圾袋中的一個小不點兒而已.
查理斯還在水中發現了一個桶裝殘骸物,上面現在已經長滿了各種生物體.一會兒下沉,一會兒上浮,很難確切測量出此類殘骸的數量. 在這片垃圾帶中,到處都充斥著電燈泡`瓶蓋`舊牙刷`冰棒棍`塑膠碎片等各類生活垃圾.
在一段被壓扁的管道中,一隻全身長滿斑點的扳機魚正悠閒自得的游來遊去.這段廢舊管道成為扳機魚最理想的棲息地,可以為它提供很好的保護,同時它也可以躲在其中埋伏起來捕食獵物. 科學家們認為,這片垃圾帶僅僅是全球海洋中眾多垃圾帶中的一個.在海洋學者看來,像這樣巨大的垃圾袋,全球至少還有4個.
一些廢棄的漁具也是海洋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浮標`釣絲`魚網等.陸地上的許多生活垃圾也可能隨著下水道而最終流入海洋.
美國繪製出全球污染地圖美國研究人員繪製出一張海洋環境地圖,反映了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地影響狀況.地圖顯示,幾乎每一處海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類活動影響.
這份由美國國家生態分析及合成中心開展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41%的海域受到17種不同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這些活動包括海上採油`商業船運`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入侵`漁業捕撈`各種人為污染,以及酸化`紫外線輻射`水溫上升等由氣候變化導致的問題.
這張地圖的繪製者之一哈爾彭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隨著人為影響的不斷累積,海洋環境現狀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糟糕.”
研究表明,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嚴重的海域包括北海`中國東海和南海`加勒比海`北美洲東海岸`地中海`紅海`波斯灣`白令海和西太平洋部分海域等.
研究人員把人類對海洋環境地影響歸為四類:氣候變化`污染`漁業捕撈和海運.氣候變化已成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海水溫度上升和氣候變化所引起的海水酸化.漁業捕撈緊隨其後,過度捕撈已經造成海洋珊瑚礁遭受破壞. 參與繪製這份地圖的海洋生態專家本.哈朋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
人類從海洋中獲取必要的食物和其他生活資料,但是人類對海洋的利用也對它造成了很多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捕魚`化學垃圾堆放`污染`海運等人類活動,使1/3的海洋受到嚴重影響,僥倖未受到人類活動侵害的海洋只占4%不到.”
哈朋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專家,哈朋稱自己一直感覺海洋很寬廣,和多數人的看法一樣,曾經以為地球上還有很多海洋是人類從未或者極少造訪過的.哈朋說:”當你看到這張地圖,你會發現大片大片的海洋被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所影響,會覺得非常震驚.”
這張”海洋地圖”顯示,受人類影響最嚴重的海洋基於都位於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例如歐洲杯還`中國東海和南海`地中海`波斯灣`加勒比海和北美東部海域.而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珊瑚礁和大陸架受到的影響是最為嚴重的,深海影響目前尚不可考.
這份”全球海洋地圖”以黃色為主`綠色為輔,還有橘色和紅色夾雜相見,地圖上清楚地標注了人類活動對海洋影響程度的深淺. 為使調查結論更加準確,研究者門把地球上的海洋切割成無數個1平方公里的小塊.
接著,他們對每個小塊的綜合影響進行計算,最終得到每平方公里海洋收受到的”人類綜合影響分”.透過這張地圖,海洋的污染程度一目了然.
哈朋說:繪製這張”海洋地圖”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來自16個研究機構的19名科學家為此耗費了將近四年時間.他們參考了來自各方面的資料:漁業資料來源於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海底建築方面的資料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的地理資料中心,此外還有各個時期科學家和研究者們的調查資料.
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嘗試評估所有人類活動對全球海洋造成的綜合影響.而在以往,科學家們往往只是就人類活動的某一方面或人類活動對某一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進行研究. 有科學家表示,看過這張地圖後,人們會改變對海洋的看法,海洋並不是無限的,人們從它的懷抱裡奪走很多資源,又扔給它很多廢物,這是在摧毀人類自己賴以生存的系統.
根據位於美國加州長島的非盈利性環保組織Algalita海洋研究基金會調查,迄今為止,已有約1億噸垃圾倒進了北太平洋中部從夏威夷北部到日本之間綿延數千公里的海域.
這個組織正用一艘太陽能研究船在這一海域收集塑膠袋,但根據這一組織測算,已經失去了將他們徹底清理乾淨的可能性,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太多,而且很多海洋生物(如貝類和海藻)都粘在上面.
據介紹,丟入海洋中的塑膠袋不僅會纏住海洋生物,讓那些吃下它們的海洋生物斃命,甚至還會破壞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絕大多數塑膠袋都是非降解的,它們會在海裡存在成百上千年,分解成更小的塑膠.
對中國附近海域的狀況,哈朋給出了答案—從資料上看,這裡幾乎受了所有17種人類活動的影響,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影響的”完美風暴”了.
我國海洋近岸約78%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中國海洋局發佈的2007年顯示,在檢測的18個生態監控區裡,約78%的生態系統出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
根據2007年,我國四大海區中除黃海外污染程度都在繼續增加,全海未達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比2006年減少約0.4萬平方公里. 近海大部分海域為清潔海域,遠海海域水質保持良好狀態.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無機物,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對陸源入海排污口的檢測中,在去年實施檢測的573個入海排污口中,約87.6%的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污水排海總量(含部分入海排汙可徑流)約359億噸,所含的主要污染物總量約1219萬噸.
四大海區中,渤海沿岸超標排放的排污口比例依然最高,達91%. 科學家研究發現,自進入人工社會以後,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污染性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大約有一半被海洋吸收.研究人員警告說,這些氣體進入海洋,大大加強了海水的酸性,將極大危害海洋生物,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說,這麼多年來,是海洋幫了人類的大忙,我們生產出來的大部分污染性氣體,沒有直接流入大氣層,而是被海水吸收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全球變暖的趨勢”,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克裡斯.賽賓說:”
但是,這些氣體進入海洋後,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原有的生態結構和化學成分,從長遠看,這一點是更要命的.”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污染性氣體,例如由火力發電`工業生產以及汽車尾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大約有48%被海水吸收,而這些氣體也主要流入全世界10%的主要海洋中.研究人員還進一步研究了二氧化碳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當二氧化碳溶入水中,形成碳酸,而碳酸會腐蝕和損害海洋生物的貝殼和骨骼.
“雖然多數的海洋生物能夠游泳和行動,但是大面積的酸污染使他們很難逃離危險”,加利福尼亞大學海洋生物學家賽恩.馬科斯說,”酸性海水還可能對海洋生物的繁殖造成影響,有些生物(主要是大型動物)可能會遷徙到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水域去,由此會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的混亂.”
海洋不能承受污染之痛由於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與大氣`陸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特點一是污染源廣,不僅人類在海洋的活動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類在陸地和其他活動方面所產生的污染物,也將通過江河徑流`大氣擴散和雨雪等江水形式,最終匯入海洋;
二是持續性強,海洋是地球上地勢最低的區域,不可能像大氣和江河那樣,通過一次暴雨或一個汛期,是污染物轉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進入海洋後,很難再轉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質在海洋中越積越多,往往通過生物的濃縮作用和食物鏈傳遞,對人類造成潛在威脅;
三是擴散範圍廣,全球海洋污染是相互連通的一個整體,一個海域污染了,往往會擴散到周邊,甚至又得後期效應還會波及全球防治困難`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長一個積累過程,不易及時發現,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長期治理才能消除影響,且治理費用大,造成的危害會影響到各方面,特別是對人體產生的毒害,更是難以徹底清除乾淨.
污染海洋的物質眾多,按污染物的性質和毒性,以及對海洋環境危害方式,大體可以把污染物分成以下幾類: 一是營養鹽類和有機物質,如工業排出的纖維素`糖醛`油脂等,生活污水中的分辨`洗滌劑和食物殘渣等;
二是細菌合併讀等病原體,大多是由陸地廢棄物攜帶進入海洋的; 三是重金屬和酸堿類吳志,主要有汞`銅`鋅`鎘`鉻等重金屬,以及砷`硫`磷等非金屬和各種酸堿; 四是有毒化學製品,主要是合肥和農藥的殘留物. 污染對海洋的危害會引起多方面嚴重的後果,影響涉及到人類健康`海洋生態,甚至地球氣候的維持問題.
舉例如下: 污染會使海洋視頻聚積毒素,人使用後得病; 污染會使海產品大大減少,危及人類的食物來源; 污染會毒害海洋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引起它們死亡,使海洋重要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減弱,這會加速地球上溫室效應的發展;
污染還會極大的傷害海洋生物的健康,甚至使它們發生畸變`不育以致種群滅絕,有次破壞整個海洋生態
這個組織正用一艘太陽能研究船在這一海域收集塑膠袋,但根據這一組織測算,已經失去了將他們徹底清理乾淨的可能性,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太多,而且很多海洋生物(如貝類和海藻)都粘在上面.
據介紹,丟入海洋中的塑膠袋不僅會纏住海洋生物,讓那些吃下它們的海洋生物斃命,甚至還會破壞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絕大多數塑膠袋都是非降解的,它們會在海裡存在成百上千年,分解成更小的塑膠.
對中國附近海域的狀況,哈朋給出了答案—從資料上看,這裡幾乎受了所有17種人類活動的影響,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影響的”完美風暴”了.
我國海洋近岸約78%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中國海洋局發佈的2007年顯示,在檢測的18個生態監控區裡,約78%的生態系統出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
根據2007年,我國四大海區中除黃海外污染程度都在繼續增加,全海未達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比2006年減少約0.4萬平方公里. 近海大部分海域為清潔海域,遠海海域水質保持良好狀態.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無機物,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對陸源入海排污口的檢測中,在去年實施檢測的573個入海排污口中,約87.6%的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污水排海總量(含部分入海排汙可徑流)約359億噸,所含的主要污染物總量約1219萬噸.
四大海區中,渤海沿岸超標排放的排污口比例依然最高,達91%. 科學家研究發現,自進入人工社會以後,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污染性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大約有一半被海洋吸收.研究人員警告說,這些氣體進入海洋,大大加強了海水的酸性,將極大危害海洋生物,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說,這麼多年來,是海洋幫了人類的大忙,我們生產出來的大部分污染性氣體,沒有直接流入大氣層,而是被海水吸收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全球變暖的趨勢”,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克裡斯.賽賓說:”
但是,這些氣體進入海洋後,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原有的生態結構和化學成分,從長遠看,這一點是更要命的.”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污染性氣體,例如由火力發電`工業生產以及汽車尾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大約有48%被海水吸收,而這些氣體也主要流入全世界10%的主要海洋中.研究人員還進一步研究了二氧化碳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當二氧化碳溶入水中,形成碳酸,而碳酸會腐蝕和損害海洋生物的貝殼和骨骼.
“雖然多數的海洋生物能夠游泳和行動,但是大面積的酸污染使他們很難逃離危險”,加利福尼亞大學海洋生物學家賽恩.馬科斯說,”酸性海水還可能對海洋生物的繁殖造成影響,有些生物(主要是大型動物)可能會遷徙到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水域去,由此會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的混亂.”
海洋不能承受污染之痛由於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與大氣`陸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特點一是污染源廣,不僅人類在海洋的活動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類在陸地和其他活動方面所產生的污染物,也將通過江河徑流`大氣擴散和雨雪等江水形式,最終匯入海洋;
二是持續性強,海洋是地球上地勢最低的區域,不可能像大氣和江河那樣,通過一次暴雨或一個汛期,是污染物轉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進入海洋後,很難再轉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質在海洋中越積越多,往往通過生物的濃縮作用和食物鏈傳遞,對人類造成潛在威脅;
三是擴散範圍廣,全球海洋污染是相互連通的一個整體,一個海域污染了,往往會擴散到周邊,甚至又得後期效應還會波及全球防治困難`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長一個積累過程,不易及時發現,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長期治理才能消除影響,且治理費用大,造成的危害會影響到各方面,特別是對人體產生的毒害,更是難以徹底清除乾淨.
污染海洋的物質眾多,按污染物的性質和毒性,以及對海洋環境危害方式,大體可以把污染物分成以下幾類: 一是營養鹽類和有機物質,如工業排出的纖維素`糖醛`油脂等,生活污水中的分辨`洗滌劑和食物殘渣等;
二是細菌合併讀等病原體,大多是由陸地廢棄物攜帶進入海洋的; 三是重金屬和酸堿類吳志,主要有汞`銅`鋅`鎘`鉻等重金屬,以及砷`硫`磷等非金屬和各種酸堿; 四是有毒化學製品,主要是合肥和農藥的殘留物. 污染對海洋的危害會引起多方面嚴重的後果,影響涉及到人類健康`海洋生態,甚至地球氣候的維持問題.
舉例如下: 污染會使海洋視頻聚積毒素,人使用後得病; 污染會使海產品大大減少,危及人類的食物來源; 污染會毒害海洋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引起它們死亡,使海洋重要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減弱,這會加速地球上溫室效應的發展;
污染還會極大的傷害海洋生物的健康,甚至使它們發生畸變`不育以致種群滅絕,有次破壞整個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