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知識點】跟藥王孫思邈學《千金方》養生妙法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 令掌心發熱, 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 經後腦掃回頸部。 早晚各做10次。 實踐表明, 梳頭有疏通氣血、清醒頭腦、消除疲勞、促進局部新陳代謝之效。 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經常“梳發”, 可以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

目常運

合眼, 然後用力睜開眼, 眼珠打圈, 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 用力睜開眼, 眼珠打圈, 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複3次。 每日堅持運目, 有助於眼睛保健, 糾正近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 上下排牙齒互叩, 無需太用力, 但牙齒互叩時鬚髮出聲響, 做36下。

叩齒可以通上下顎經絡, 保持頭腦清醒,

促進胃腸消化吸收, 排毒養顏, 還可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活動面部肌肉, 有助美容。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 將舌頭伸出牙齒外, 由上面開始, 向左慢慢轉動, 一共12圈, 然後將口水吞下去。 之後再反方向做12圈。 口微微合上, 舌頭在口腔裡, 圍繞上下顎轉動, 左轉12圈後吞口水, 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時儘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漱玉津可預防口腔疾病, 促進營養消化吸收, 有利於面部美容, 保護視力, 改善腦部血液迴圈, 有利於防癌抗衰老, 延緩腦力衰退。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 用力向內壓, 放手, 應該有“噗”的一聲。 重複做10下。 雙手掩耳, 將耳朵反折, 雙手食指扣住中指, 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 每天臨睡前後做, 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促進耳部氣血流通, 潤澤外耳膚色, 抗耳膜老化, 有助於預防凍瘡、神經衰弱、耳鳴、頭暈、頭痛。

面常洗

搓手36下, 待其手發燙時, 用雙手進行幹浴面。 先左右, 後上下, 做36次。 然後反過來, 用雙手同時從前額開始先上下, 後左右做72次。 經常搓面, 可以使臉色紅潤有光澤, 延緩皺紋產生, 有利於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

頭常搖

雙手叉腰, 閉目, 垂下頭, 緩緩向右扭動, 直至復原位為一次, 共做6次。 反方向重複。 搖頭時要慢慢做, 否則會頭暈。 頭常搖能刺激大腦, 對增強大腦各項功能, 特別是對思維能力有好處。 也可有效地預防頸椎病。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規律地擺動。 當身體扭向左時, 右手在前, 左手在後, 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 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

反方向重複。 每日兩次, 每次100下。 腰常擺可以通腑氣, 固腎氣, 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便秘。 雙手拍打腰背部, 有疏經脈、調和臟腑經血作用, 可預防腰背酸痛、腰膝無力、陽痿等症。

腹常揉

取仰臥位, 兩手掌相疊, 以神闕穴(肚臍)為圓心, 在中腹、下腹部, 沿順時針方向摩動, 以腹內有熱感為宜, 約2分鐘, 每日2次。 神闕穴是強壯穴, 經常對神闕穴進行刺激, 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 有助消化、消除腹部鼓脹、胃脘疼痛、便秘、神經衰弱等作用。

攝谷道

攝穀道即提肛療法, 可概括為吸(吸氣)、舐(舌舐上齶)、提(提肛門)、閉(門氣)四個字。 具體操作時要求全身放鬆, 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 接著吸氣, 舌舐上齶部, 同時肛門要向上提收(如忍大便狀),

提肛後稍閉一下氣, 然後配合呼吸, 全身放鬆。 可隨時隨地進行, 每次練30~50次, 每日數次。

提肛運動可以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預防痔瘡等肛周疾病。 男性提肛, 可對前列腺等部分有效按摩, 可促進會陰部的靜脈血液回流, 使前列腺充血減輕、炎症消退。

膝常揉

用手掌按住膝, 先向外旋轉10次, 後向內旋轉10次, 再以兩手同時揉左右膝幾十次。 此法可提高膝部熱度, 舒筋活絡, 驅風逐寒, 增強膝部關節功能, 對預防關節炎症有好處。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 左手擦右腳。 由腳跟向上至腳趾, 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 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 共做100下。 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 經常搓腳有助於治失眠,

降血壓, 消除頭痛。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學大家, 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世稱孫真人、藥王。 孫思邈出生於戰亂年代而壽享高齡, 與其注意養生有關。 藥王孫思邈幼時體弱多病, 因病學醫, 著成《千金方》。 這些養生方法在《千金方》中多有體現, 對於今天的我們仍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