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麒麟尾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Qí Lín Wěi

【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Commom Epipremnum

【別名】獅尾草、篷萊蕉、龜背竹、羽葉藤、過山標、上樹百足、上樹蜈蚣、萬丈深、青竹標、蛇包穀、大塔旗、爬牆風、搭壁麒麟、英雄草、攀地蜈蚣、牛膝、大望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麒麟葉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pipremnum pinnatum (L.) Engl.[Pothos pinnata L.;Rhaphidophora pinnata Schott]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割, 切段曬乾。

【原形態】麒麟葉, 攀援藤本。 莖圓柱形, 粗壯, 多分枝;氣生根具發達的皮孔, 平伸, 緊貼于樹幹或石面上。 葉柄長25-40cm, 上部有長約2.2cm的膨大關節;葉鞘逐漸撕裂, 膜質, 脫落;葉片薄革質, 幼葉狹披針形或披針狀長圓形, 基部淺心形, 成郭葉長圓形,

基部寬心形, 長40-60cm, 寬30-40cm, 兩側不等地羽狀深裂, 裂片線形, 兩端幾等寬, 先端斜截頭狀, 沿中肋有2行星散的、有時為長達2mm的小穿孔;側脈明顯。 花序柄圓柱形, 粗壯, 長10-14cm, 基部有鞘狀鱗葉包圍;佛焰苞外面綠色, 內面黃色, 長10-12cm, 漸尖;肉穗花序圓柱形, 鈍, 長約10cm, 粗3cm;花兩性, 無花被;雄蕊4;雌蕊具棱, 長5-6mm, 頂平, 柱頭線形, 縱向。 漿果小, 種子腎形。 花期4-5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附生於熱帶雨林的大樹上或岩壁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和濕潤蔭蔽環境, 忌陽光直射, 不耐寒。 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 宜選擇肥活的壤土、砂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用扡插繁殖法。 于春季將生長健壯的莖剪成兩節1段的插條,

去掉氣根, 帶葉扡插在苗床上, 遮蔭保濕, 1個月後可生根長芽。 按行株距1m×0.5m開穴定植。

田間管理, 定植後須經常淋水保濕, 每年除草鬆土3-4次, 結合中耕除草, 施稀薄液肥3-4次。 已經長大的植株, 要及時設立支架, 進行綁紮, 避免倒伏。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歸經】肝;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解毒消腫。 主感冒發熱;鼻衄;目赤腫痛;百日咳;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痰火瘰鬁;癰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鮮品30-60g;或燉肉服。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敷;或研粉撒。

【附方】①治痰火瘰鬁:麒麟尾和豬精肉煮湯服。 (《嶺南采藥錄》)②治鼻血:麒麟尾, 水煎服。 (《嶺南采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