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下肢靜脈血栓治療應該怎麼做?

下肢靜脈血栓的出現在一些職業上會特別高發, 比如服務員、保安、體力勞動者等等, 因為這部分朋友需要長時間的進行站立, 會導致靜脈血管的毛細血管出現曲張的現象。 想要對下肢靜脈血栓進行治療, 定要有針對性的方式, 比如臥床休息、抗凝療法、溶栓治療等等。 如果下肢靜脈血栓沒有得到有效或者及時的治療, 會容易引起血管的潰瘍或者局部性的潰瘍, 對患者的健康損害是極大的。

1.臥床休息和抬高患肢腿部抬高和初期臥床休息可緩解伴有急性腿部腫脹的深靜脈血栓病人的疼痛, 建議嚴格臥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傳統方法遭到了質疑, 肺部掃描顯示臥床並沒有降低肺栓塞的發生率。 此外, 與臥床相比, 早期下床活動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腫脹改善得更快。 深靜脈血栓患者穿用彈力襪可改善疼痛和腫脹長期穿用, 可能會抑制血栓增長並減少血栓後綜合征。

2.抗凝療法這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現代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 正確地使用抗凝劑可降低肺栓塞併發率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後遺症。 其作用在於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繼續滋長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 並促使血栓靜脈較迅速地再管化。 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過渡到口服抗凝藥物, 如華法林, 由於華法林與藥物或食物相關作用複雜, 個體劑量差異大, 有出血風險, 需要監測, 近年來, 研製出許多新型口服抗凝藥物, 如利伐沙班等。 利伐沙班極少受藥物或食物影響, 一般無需檢測, 使用方便。

3.溶栓治療包括系統溶栓和導管接觸性溶栓, 使用的藥物多是尿激酶等。 系統溶栓經靜脈全身溶栓:通過淺靜脈進行全身給藥, 使藥物隨血液迴圈在體內均勻分佈, 達到溶栓目的。 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導管接觸性溶栓:又稱為CDT。 經近端深靜脈置管逆行插入肢體遠端深靜脈, 先利用導絲和導管對血管腔內的物理性開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

再通過置入溶栓導管使藥物與血栓直接接觸, 將急性期疏鬆新鮮的血栓溶解, 主幹靜脈及時恢復通暢。 有學者認為, 導管溶栓治療髂股靜脈血栓比單純抗凝可改善生活品質。

臨床表現

1.症狀

最常見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 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 局部感疼痛, 行走時加劇。 輕者局部僅感沉重, 站立時症狀加重。

2.體征

體檢有以下幾個特徵:①患肢腫脹腫脹的發展程度, 須依據每天用卷帶尺精確的測量, 並與健側下肢對照粗細才可靠, 單純依靠肉眼觀察是不可靠的。 這一體征對確診深靜脈血栓具有較高的價值, 小腿腫脹嚴重時, 常致組織張力增高;②壓痛靜脈血栓部位常有壓痛。 因此, 下肢應檢查小腿肌肉、膕窩、內收肌管及腹股溝下方股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