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土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Tǔ Guā

【英文名】Root of Yunnan Morning glory, Mountain Morning glory

【別名】土蛋、滇土瓜、山土瓜、紅土瓜、山紅苕、野紅苕、山蘿蔔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土瓜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rremia hungaiensis (Lingelsh.et Borza)R.C.Fang [I pomoda hungaiensis Lingdlsh.et Borza]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塊根, 除去泥土, 洗淨, 切片,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土瓜多年生纏繞草本, 長達1m左右。 塊根大, 球形、卵圓形、橢圓形不等, 單個或2-3個成串, 表皮紅褐色、暗褐色或肉白色, 有乳狀粘液。 莖細長, 圓柱形, 有細棱, 大多旋扭, 無毛。 單葉互生;葉柄長0.8-3.5cm, 被短柔毛;葉片橢圓形、卵形或長圓形, 長2.5-11.5cm, 寬1.5-5cm, 先端鈍, 微凹, 具小短尖頭, 基部鈍圓或楔形或微呈心形,

邊緣微齧蝕狀或近全級, 兩面無毛, 在部鈍圓或楔形或微呈心形, 邊緣微齧蝕狀或近全緣, 兩百無毛, 僅葉片基部被少數緣毛;側脈5-6對, 有時帶紫色。 花單生葉腋或成簡單的聚傘花序, 著生2-3朵或數朵花, 花序梗長2-6cm;苞片2枚, 鱗片狀;萼片5, 等長或外方2片稍短;花冠淡黃色, 漏斗形, 長3.5-6cm, 瓣中帶先端被淡黃色短柔毛;雄蕊5, 稍不等長, 花絲基部擴大, 被毛;花盤環狀, 子房圓錐狀, 2室, 無毛, 柱頭2球形, 蒴果長圓形, 4瓣裂。 種子1-4顆, 密被棕黑色有絲親光澤的絨毛。 花期夏、秋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3200m的山區草坡地、灌木叢中或松林下。

資源分佈:分佈于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塊根球形或卵圓形, 或切成塊片。 表面紅棕色或黃白色,

粗糙。 塊片近圓形, 厚約5mm, 切面黃白色, 有幹縮皺紋, 周圍皮部菲薄。 質較疏鬆, 粉生。 氣微味微甜。 以色黃白、不碎者為佳。

【性味】甘淡;平

【歸經】肝;脾;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止咳;健脾。 主黃疸;慢性肝炎;肺熱咳嗽;下血;乳少;帶下;小兒疳積;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2-15g;或生啖。 外用:適量, 搗敷。

【臨床應用】1.《滇南本草》:有紅白兩種。 紅者治婦人赤白帶下, 通經解熱;治咳嗽, 肺經結熱成癰)亦治婦人乳結不通, 陰陽不分, 子宮虛冷, 男子精寒;又健脾胃而生津液, 生食止嘔療饑;補脾, 解胃熱, 寬中, 利小便, 止大腸下血。 白者治肺熱, 消渴, 利小便;治肺癰咳嗽, 通乳汁。 2.《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平肝, 清肝熱。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