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老人當心猝死這顆“炸彈”

如果沒有炸彈, 當然安全;但在軍火庫, 有很多炸彈, 只要管理嚴格, 卻不會爆炸, 也同樣安全。 然而如果只有一枚炸彈, 但不小心著火, 立即會引發爆炸。

1985年, 華羅庚教授在日本講學時因心臟病猝死在講臺上;國際知名健康教育專家加拿大籍醫學家謝華真教授因急性心梗猝死在旅途中;2004年4 月8日, 愛立信(中國)總裁楊邁在健身房跑步機上跑步時猝死, 年僅54歲;2004年4月19日, 美國麥當勞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吉姆坎塔盧波在上午參加會議時, 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年僅60歲;國外一位著名政治家, 在聽取彙報時,

因情緒激動, 15分鐘後突發急性心肌梗死, 幾小時後去世。

猝死猶如晴天霹靂

迄今為止, 猝死的定義國內外尚無統一標準, 不同學者所定範圍從瞬間即刻死亡直至24小時都有。 著名國際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為了國際統一則定義為1小時內死亡、6小時內死亡和24小時內死亡3種, 而不統稱為猝死, 以免標準混亂。 由於許多疾病如心、腦、血管、胰腺炎, 還有劇烈運動等都可以造成猝死。 這裡主要談談由非外傷性、意外發生的心性死亡, 重點為1小時和6小時內死亡的。

生老病死本如花開花落, 是自然現象, 但這是指無病無痛, 無疾而終的自然凋亡。 而中年得病, 身心煎熬, 人財兩空的病理死亡常令人惋惜。 如果是中年猝死, 則猶如晴天霹靂,

無論對親人或對社會都是很大的打擊。 調查表明:在人生43種“生活事件”中, 中年喪偶位居榜首, 得100分(表示最嚴重), 遠遠超過坐牢(63分);而如果是猝死, 得分還要再增加, 真可謂肝腸寸斷, 確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這樣就可以理解, 為什麼猝死的研究受到古今中外學者的普遍關注, 直至今天, 仍是各國重要的公共衛生難題。 早在2400年前, 《黃帝內經》已有“ 真心痛……朝發夕死”的記載。 考古學發現, 長沙馬王堆2100年前的西漢女屍經解剖, 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有95%狹窄, 胃內有138顆半甜瓜子, 據推斷, 可能是該貴婦人一次飽餐後發生心性猝死。 而現代醫學上, 第一例有明確病歷記載的屍體解剖的心性猝死是英國外科醫生亨特, 他性情暴躁,

在一次醫院內學術討論中, 因激烈爭吵而當場倒地死亡。

猝死有明確的“引爆”因素

心性猝死雖然是飛來橫禍, 但卻不是無緣無故;雖然是突然發生, 但並不是無原因發生。 心性猝死是在有一定內外病理因素上的“爆發”過程, 因此它不發生在健康心臟上, 不眷顧正常人。 應當說, 這是一個人人不同的極為複雜、極為精細的, 有些迄今尚未清楚的過程。 但形象地比喻, 心性猝死可以理解為由“定時炸彈”(即基本病理因素)加“引爆操作”(即誘發因素)共同造成的。 兩者必須兼備, 缺一不可。

“定時炸彈”是什麼呢?它就是冠狀動脈內的粥樣硬化斑塊及其所造成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狀態。 由於斑塊大小不同, 位置不同, 形態不同, 數量不同,

而最主要的是穩定性不同, 導致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不穩定斑塊表面包膜極薄, 斑塊內脂質又多, 在血流衝擊或血管痙攣時很容易破裂;有的斑塊很厚, 比較穩定, 不易破裂。 大斑塊使血管狹窄超過70%以上就可引起心肌缺血, 但這需要以數年或幾十年計的緩慢過程;而再小的斑塊一旦破裂, 只要數分鐘數小時, 即可由血栓形成造成冠狀動脈嚴重的或全部的堵塞, 形成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這可解釋為什麼有些幾十年的老冠心病患者還健康生活, 不發生急性心梗, 而一些年輕病人反倒很快發生急性心梗或猝死, 有的甚至生前毫無症狀, 而一旦發病, 就是猝死。 斑塊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但臨床上常見的30秒內的瞬間立即死亡則是由於心電紊亂造成的心室纖顫(占90%)或心臟停搏(占10%)所導致, 其原因是突然的精神、心理或體力運動負擔過重造成心肌的嚴重缺血誘發心電紊亂, 心律失常。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 冠狀動脈粥樣斑塊、冠心病和冠心病猝死雖同出一源, 但卻是程度差異很大的三個階段。 據大宗病理解剖報告, 幾乎從兒童起就可見到主動脈內膜有脂肪沉積, 男性30歲以上斑塊發展明顯加快增多, 40歲左右已接近60%, 60歲以上80%左右都有不同程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但人體有強大的代償穩定機能, 即使有了這些粥樣斑塊, 也並不等於冠心病。 臨床上, 冠心病要根據多項參數綜合診斷或冠狀動脈造影有至少一支主幹狹窄超過50%以上方可診斷。

因此, 相對於存在粥樣斑塊的人, 冠心病患者要少得多。 而真正發生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心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 每500~2000人中每年才有1人發生, 以猝死出現的只占其中的13%~30%左右, 就更少了。

猝死病人的大多數都是有明確“引爆”因素的, 其中以過度疲勞, 情緒激動, 精神壓力, 酗酒, 飽餐, 劇烈運動, 寒冷, 豪飲冰冷飲料等為主。 大量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中, 已充分證明了基本病理改變即“定時炸彈”固然重要, 而更重要的是誘發因素, 即“引爆”更是起關鍵作用。 所幸, 這兩者都是可以預防的。

從小抓起, 少造“定時炸彈”

如果沒有炸彈, 當然安全;但在軍火庫, 有很多炸彈, 只要管理嚴格, 卻不會爆炸, 也同樣安全。 然而如果只有一枚炸彈,但不小心著火,立即會引發爆炸。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冠心病低發人群或青少年中猝死少,因為他們的動脈硬化斑塊少,也即炸彈少;而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雖然他們動脈硬化斑塊很多,也即炸彈多,但猝死也少。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保養自己,即軍火管理嚴格,爆炸也少;而中年人,動脈已有一定數量的斑塊,由於工作緊張,壓力大,煙酒過度,不重保養,結果一個個爆炸,成為心性猝死高發人群。

因此,猝死的預防一是要從小預防,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少造炸彈;二是要善於養生,嚴防炸彈引爆,最好是雙管齊下。

然而如果只有一枚炸彈,但不小心著火,立即會引發爆炸。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冠心病低發人群或青少年中猝死少,因為他們的動脈硬化斑塊少,也即炸彈少;而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雖然他們動脈硬化斑塊很多,也即炸彈多,但猝死也少。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保養自己,即軍火管理嚴格,爆炸也少;而中年人,動脈已有一定數量的斑塊,由於工作緊張,壓力大,煙酒過度,不重保養,結果一個個爆炸,成為心性猝死高發人群。

因此,猝死的預防一是要從小預防,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少造炸彈;二是要善於養生,嚴防炸彈引爆,最好是雙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