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干預癌前病變有哪些措施

一旦某人被查出癌症, 無論是他的家人、朋友還是同事、鄰居, 甚至包括病人自己在內, 常常感到很突然。 這並不奇怪, 因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 癌症的行蹤十分詭秘, 難以被早期發現, 更談不上早期預防了。 其實, 在20世紀裡, 隨著生物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生命科學的發展, 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絕大多數癌症是由機體細胞演變而來的, 不是外來入侵者。 在眾多內因和外因的長期作用下, 機體內的正常細胞發生了質的改變, 具有過度增殖能力而形成癌。 這種異常增殖既不符合正常細胞生長的規律,

也不符合機體生理的需要。 由此可見, 在癌症的形成過程中, 內因和外因都很重要, 而且需要很長一個時期。 也就是說, 從正常細胞演變為癌細胞, 有一個癌前病變時期。 癌前病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而一旦發生了惡變, 一般就不可逆了。

事實上, 正常細胞可能在癌變的初期, 就已經出現了一系列基因變化。 這種發生在細胞內部的變化, 破壞了細胞生長的平衡調節功能, 使細胞生長失去正常控制。 最典型的例子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和腎母細胞瘤, 都是由於正常細胞丟失了一個基因而導致青少年發生腫瘤。 醫學家還將癌症的發生和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即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局部或區域性淋巴結轉移和遠處播散。

其中, 在癌前病變時期, 細胞雖已發生了一定改變, 但仍不是癌, 可以雙向發展。

雖然癌症的發病原因複雜, 臨床表現不一, 但是也有許多共性:

第一, 除毛髮和指甲以外, 全身任何組織和器官, 都可以發生癌症, 並且都具備無限制生長的特點。

第二, 由於癌症是由自體細胞演變而來的, 機體對它不像對細菌、病毒那樣反應強烈, 因此病人不易察覺, 早期症狀一般不明顯。

第三, 各個臟器和部位的癌症都會有一定局部特徵性症狀, 這是早期發現癌症的蛛絲馬跡, 應該引起病人注意。

第四, 影像學診斷可以為癌症原發、播散提供直接證據,但是細胞或組織學檢查仍然是腫瘤診斷的依據, 等等。

由於癌症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而癌前病變又具有可逆性, 因此, 定期開展必要的健康檢查, 儘早發現癌前病變, 並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 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目前, 被醫學家列入癌前病變黑名單的有:乳腺囊性增生、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口腔白斑、慢性遷延性肝炎、子宮頸糜爛等。

與此同時, 大家還必須重視各種致癌因素尤其是生物致癌因素。 1999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確定了一些微生物感染與癌症的關係, 如乙肝病毒(HBV)與原發性肝癌, 皰疹病毒(HPV)與子宮頸癌、肛門癌, 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淋巴瘤, EB病毒(EBV)與淋巴瘤、鼻咽癌, 愛滋病病毒(HIV)與卡波肉瘤、淋巴瘤, 血吸蟲與膀胱癌, 肝吸蟲與膽管癌等。

在我國, 雖然總體來講癌症的發病率仍處於上升階段,

但通過開展各種健康檢查和癌症普查, 及時治療癌前病變, 已經較大幅度地降低了某些癌症的發病率。 目前, 除了肺癌以外, 一些常見的癌症如子宮頸癌、胃癌、食管癌等的發病率, 都已經或正在開始下降。 例如, 在我國河南省林縣是食管癌高發區, 我們通過給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癌前病變病人, 服用某種化學預防藥物和中草藥製劑, 10年後食管癌和胃癌的發病率都明顯降低了。

在我國甘肅省, 我們通過給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胃癌的癌前病變)服用兩個月“貞芪扶正沖劑”, 結果半數以上的病人經病理學檢查, 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明顯好轉。

這充分說明, 只要及時採取干預措施,

是完全可以使癌前病變不向癌症發展的。

當然, 除了積極治療癌前病變外, 大家還應注意改善生活環境, 因為在多數情況下環境因素比個人因素更重要。 在個人因素方面, 特別重要的是戒煙和不酗酒, 以及合理的生活飲食習慣。 同時, 還必須加強身體鍛煉, 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這些都是干預癌前病變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