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麋角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別錄》

【拼音名】Mí Jiǎo

【來源】為鹿科動物麋鹿的骨化老角。

【炮製】孟詵:可五寸截之, 中破, 炙令黃香後, 末。

【性味】

甘, 溫。

①《別錄》:味甘, 無毒。

②《醫學入門》:甘,

溫, 無毒。

③《綱目》:甘, 熱, 無毒。

【功能主治】

強筋骨, 益血脈。 治虛勞內傷, 腰膝不仁, 筋骨疼痛。

①《別錄》:主痹, 止血, 益氣力。

②孟詵:補虛勞, 填髓。 又丈夫冷氣及風, 筋骨疼痛, 作粉長服。

③《日華子本草》:添精補髓, 益血脈, 暖腰膝, 悅色, 壯陽, 療風氣, 偏治丈夫, 勝鹿角。 治腰膝不仁, 補一切血病。

④《綱目》:滋陰養血, 功與茸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述》:陽盛陰虛者忌之。

【附方】

①治真元虧耗, 榮衛勞傷, 精液不固, 大便不調, 食少乏力, 久服填骨髓, 補虛勞, 駐顏色:生麋角(鎊為屑)十兩, 附子一兩。 上為細末, 酒煮麵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至四十丸, 空心米飲下。 (《雞峰普濟方》麋角丸)

②治五痿, 皮緩毛瘁, 血脈枯槁, 肌肉薄著, 筋骨羸弱, 飲食不滋, 庶事不興, 四肢無力,

爪枯, 發落, 眼昏, 唇燥, 疲憊不能支持:麋角(鎊, 酒浸一宿)一斤, 熟地黃四兩, 大附子(生, 去皮、臍)一兩半。 上用大麥米二升, 以一半藉底, 一半在上, 以二布巾隔覆, 炊一日, 取出藥與麥, 別焙乾為末, 以浸藥酒, 添清酒煮麥粉為糊, 搜和得所, 杵三千下, 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溫酒、米湯任下, 食前服。 (《三因方》麋角丸)

③治卒心痛:麋角, 炙令黃香後, 末, 和酒空腹服二錢匕。 (孟詵)

【各家論述】《綱目》:鹿之茸角補陽, 右腎精氣不足者宜之, 麋之茸角補陰, 左腎血液不足者宜之。 此乃千古之微秘, 前人方法雖具, 而理未發出, 故論者紛紜。

【摘錄】《*辭典》